第一節 再遊天台(1 / 3)

天台山,一個山清水秀的好地方。

上次來這裏,是2009年5月28號,因為時間倉促,未及將美景盡收眼底。所以,我和婷婷挑了這個周末,再次來到此山,享受此間的“山奇、石怪、水美、林幽”。

兩個小時的車程,我一路都拿著手機看電子書,這是我坐車的習慣之一,上下班趕公交車也是這樣,因為這樣總是更容易打發時光。這些天,我對《二十四史》中的《新五代史》來了興趣,起因是因為我無意間接觸到了另一本好書《假如這是宋史》。高天流雲用輕鬆詼諧的筆調,在這本書中向大家展現了一個不一樣的宋朝,讓人對曾經以為“積貧積弱”的宋朝,有了一個難能可貴的再認識。此書開篇的曆史背景正是處於唐朝末年的五代十國,後周在早年的異軍突起和後來的一家獨大過程中,與周邊各國的恩恩怨怨和刀光劍影,讓我對那個比三國更熱鬧的年代有了濃厚的興趣,於是乎,我上網找來了史書的正統《二十四史》,在其浩瀚的篇幅中選擇了TXT版本的《新五代史》,裝在手機裏隨處閱讀。

兩個多小時後,我們終於到達目的地,下了旅遊大巴,我們到遊客中心用熊貓銀卡半價買到兩張門票,然後搭乘觀光車上山。

上山的公路隨著山勢盤繞而上,觀光車的司機常年奔馳於這裏,對於路況和車況已是了然於胸,於是乎便把小小的觀光車開得風生水起,遇到急促的拐彎也毫不減速,驚得我們一車乘客不時大呼過癮。婷婷坐在我身邊,一手抓著側舷的杠杆,一手抓著我的胳膊。我們時而對望報以會心一笑,看來都覺得是在坐過山車一般。

我手裏拿著在遊客中心拿到的宣傳手冊,看了一會兒隨著山勢漸高而不斷變換的風景,眼睛有些累了,於是就盯著手裏的小冊子看了起來。這本小冊子是在遊客中心順手拿的,實際上就是天台山的旅遊宣傳手冊。

“天台山古名東蒙山,遠古洪荒時期,大禹治水路過蜀國時,曾選此山為台登高祭天,故得‘天台’之美名。漢末道家在此相山鑿洞,築壇祭神,正式易其名為‘天台山’,天台山便增添了宗教文化內容。三國蜀漢之初,諸葛亮曾到臨邛察看‘甲屯’墾植和開掘‘火井’情況,乘坐‘木椅車’上山眺望,留下了‘天車坡’、‘望軍頂’等地名。南北朝時期,西遊僧人普達舍耶雲遊到此,創建了天台佛寺,隋唐時期,宗教漫延,初唐時火井縣令袁天罡尊崇道教,因而天台山以道家勢力為大。五代時,天台山又修一座規模宏大的城隍廟,兩宋時期,天台山儒、道、佛三教並存,三家爭山奪林,各營院園,道觀佛寺,官房多達百餘處,宗教勢力泛濫,各派矛盾百出,於是出現了州通判、推官駐山主政之事。其時有文同(北宋畫家)、陸遊(南宋愛國詩人)等領銜管理天台山宗教事務。宋末及元代,天台山日漸衰微,於是又有明洪武年間‘福琛開山’之事。明末(大順三年),張獻忠一支軍馬敗退時路過邛州夾門關,有天台山三千棍僧堵截,張部於是繞青草坡從天台山後山而上襲擊了宗教集團,於是天台山宮觀寺庵盡毀。清代,道家、佛家力圖光複宗教名山,但規模遠不及昔日。民國年間,天台山一帶兵匪肆虐,社會不安定,朝山之事幾乎滅絕。‘*’期間,天台山宗教文化遭到極大破壞。

天台山位於‘文君故裏’四川省邛崍市西南端,屬邛崍山脈,距成都110公裏,距邛崍45公裏,景區麵積達192平方公裏,山頂麵積約40平方公裏,主峰玉霄峰海拔1812米。天台山為國內罕見的箱狀向斜山地,丹霞地貌變化豐富,山體由西南向東北傾斜成U字形,山勢亦由低到高,形成三級台地,故有‘天台天台,登天之台’之說。景區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年均氣溫16℃,森林覆蓋率達94.4%,動植物種類豐富,有珙桐、紅豆杉、銀杏等20餘種國家保護的珍稀植物及大熊貓、紅腹角雉、大鯢等7種國家保護的珍稀動物,目前天台山已納入四川省大熊貓棲息地世界自然遺產的範圍。

‘山奇、石怪、水美、林幽’是天台山享譽中外的特色。‘山有多高,水有多高’,水是天台山之靈,金龍河自天台山頂蜿蜒而下,形成長灘、疊溪、瀑布、海子……諸多景物借水幻化,向世人展示出一幅‘九十裏長河八百川,九千顆怪石兩千峰’的中國山水畫長卷。

天台山具有深厚的曆史文化底蘊。早在遠古時代,天台山即為古‘邛’族生息繁衍之地;巴蜀開明時期,古蜀國國王鱉靈在此‘登高祭天’;漢代,道家在此相山鑿洞,築壇祭神;宋代,儒、佛、道‘三教合流’,道觀、佛寺、官房多達108處,形成龐大的宗教山城。至今,天台山還留存有‘和尚衙門’、‘和尚街’、‘雷音寺’、‘第一禪林’等眾多罕見的曆史文化遺跡。天台山也是紅軍長征經過成都唯一戰鬥和工作過的地方,成都市唯一的紅色旅遊區,景區的紅軍長征邛崍紀念館為‘四川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成都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