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0章 戰後的世界格局(3)(1 / 2)

二戰開始後,美國和一戰一樣,先是旁觀者,漸漸成為支持者,直到1941年12月發生珍珠港事件後,才直接參戰。

且不說美國在直接參戰之前,通過戰略物資貿易賺了多少錢——顯然這些數據在開戰短短一兩年時間裏不可能達到足以讓美國成為世界霸主的程度。

重要的是,美國依然可以像一戰那樣,運行“決戰境外”的大戰略。太平洋戰爭即使打輸了,也無非就是退回到本土。歐洲戰場即使不敵德國,德國想將戰火燒過大西洋,也得有足夠的海軍實力——還得先過丘吉爾這一關呢。

在此前提下,美國可以在保證本土不受侵犯的情況下,大力發展軍工企業,成為各國的兵工廠。而當美國舉全國之力發展軍工企業時,整個配套的電子、能源、新材料技術、生物技術、海洋技術等產業的水平亦得到飛速提升。在二戰中、二戰後,美國吸引了大量的高端人才——如攻入德國境內後,美國人在第一時間和蘇聯人搶奪德國的頂尖科學家以及科技成果,並將之吸引到美國。大量的高端人才齊聚美國,在寬鬆的科研環境下,將美國推上了電子科技革命的浪潮,成為經濟巨人。

相比之下,歐洲各強國以及日本在二戰中所受的損傷遠比一戰嚴重得多。為此,美國為了防止歐洲走向“破產”而成為共產主義大本營,決定以“馬歇爾計劃”援助歐洲,助其恢複。至1952年,美國共向歐洲提供了131.5億美元貸款,成為歐洲複興的重要原因。不過這一計劃在另一方麵則促進了“冷戰”格局的形成。

而在政治上,美國在東方主導了對日大反攻的勝利,在西方主導了對德、意的大反攻,其相比一戰時的作用又有了巨大提高。由此,其政治地位已然超越英國,隻有拖住大部德軍,並迅速擊潰關東軍加速日本投降的蘇聯才可以與之叫板。幾十年,後蘇聯解體,威風不再,美國人則借由兩次世界大戰的各種優勢因素,成了唯一的、絕對的霸主。

這100年,他們是當之無愧的主角。據瑞典、印度學者統計,從公元前3200年到公元1964年這5164年間,世界上共發生戰爭14513次,竟隻有329年是和平的。在殘酷的戰爭中,幾千年來約有36.4億人喪生,約為當今全球總人口的一半。所損失的財富若折合成黃金,可以鋪一條寬150千米、厚10米、環繞地球一周的金帶。

一切戰爭,無論其性質如何,都給人類帶來了巨大的災難和痛苦,吞噬了許多人的生命,摧毀了人類自己創造的財富。從這個意義上說,戰爭是對文明的摧毀。

然而,若真如和平愛好者所願——這個世界從無戰爭發生過,那麼毫無疑問,我們的文明史可能剛剛走到數百年或上千年前的階段,甚至還很難脫離蒙昧的時代。因為戰爭給各民族帶去的,除了死亡外,還有先進的科技——戰爭本身就是科技提升的主要動力。可以說,從文明誕生的那一天起,戰爭就與文明形影不離,互相左右——文明差異導致了戰爭,而戰爭推進了文明。

沒有東方中原王朝對匈奴的打擊,就不會有匈奴西遷事件,西羅馬可能就不會被蠻族所瓜分,西歐的格局乃至文明進程可能就不會是現在這樣;沒有工業革命後的西方國家敲開中國清朝的大門,可能東方“天朝上國”還處於閉關鎖國的自滿之中;沒有歐洲人的海外殖民戰爭,可能澳洲、美洲的文明史還得推後幾百年。一些學者認為,工業革命以前,是東方在用戰爭和血來影響西方,而工業革命之後,則是西方用殖民、革命來引領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