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向東,是我這一生中最好的朋友,沒有之一。
他在我去新疆求學的一年半時間內,給予了我無數的幫助和關心。
當我們大家都歡欣鼓舞地上完一年大學之後再相遇,當我們大家都風華正茂地憧憬著未來時,他卻說出了那句永遠都不應該說的話:“這次一起吃了飯,可能一輩子都見不到麵囉!”
嗚呼哀哉!
痛徹心扉!
當他離去的消息來到我的麵前時,如五雷轟頂,如鋼針穿心。
在烏魯木齊分別時都好好的人,怎麼說沒就沒了呢?
暑假結束回到大學後,我整個人萎靡了很久很久。
我時常在睡夢中遇見他,就如我在小說正文裏麵描述的那樣,我有很多次都夢到他回到了他父母的身邊。
讀大學的時候,校園網BBS很流行,我曾在上麵寫下來《白水邊緣人》的開頭,我打算把向東的故事寫出來。怎奈學習緊張,當時也沒有想好到底該怎麼寫,時間一長就不了了之了。
參加工作之後,我每年都會夢到向東很多次。想提筆再寫《白水邊緣人》的想法又湧上了心頭。
然而,軟件開發行業的工作十分繁忙,根本就沒有時間來寫作。工作幾年後,又成家立業,娶妻生子,生活的重心全都放到了小孩子身上。
2018年,我跌入了人生的至暗時刻。無數個輾轉難眠的深夜,我翻開書本,開始了閱讀。
那一年陪伴我最多的書,是孫張靜翻譯的《偷書賊》。
“1939年的德國,9歲的小女孩莉賽爾被送往慕尼黑遠郊的寄養家庭。在養父的幫助下,她開始了認字,慢慢地學會了閱讀。
盡管生活艱難,她卻發現了一個比食物更難以抗拒的東西——書。她開始偷書。
這是一個關於文字,如何喂養人類靈魂的獨特故事,一個撼動死神的故事。”
在隨後的幾年裏,我反反複複地讀過無數遍孫張靜翻譯的《偷書賊》,還在喜馬拉雅有聲書中反複地收聽,百聽不厭!
每次閱讀,我都不停地把我當時的境況,拿去跟莉賽爾作對比。
雖說是我的至暗時刻,感覺天都塌下來了,自己也正朝著無底的深淵,不停地滑落……;可是和莉賽爾比起來,我的困境簡直完全不值得一提……
我從莉賽爾的故事中,獲得了掙脫泥沼的力量……
每次閱讀《偷書賊》,莉賽爾和她的小夥伴魯迪之間的友誼,總是帶給我感動。那裏閃耀著人性的光輝,那是友誼的味道……
在看書的過程中,我總是回想起我和向東之間的友誼。
從那個時候起,一定要把《白水邊緣人》這本書寫出來的念頭,就已經在我的心底,慢慢地生根發芽了……
當我提筆開始寫作的時候,寫得很不如人意。正如我在小說正文中提到的一樣,我從小沒有讀過幾本課外書,就更不要說小說了。家裏麵和學校都管得很嚴,我並沒有機會去接觸各種優秀的文學作品。
所以,我最早版本的第一章“西行的綠皮火車”,隻有短短的八九百字。整個故事情節很死板,一點兒也不吸引人。
我反反複複地寫,反反複複地寫……
有時好幾個小時也寫不出幾個字,那種狀態最磨人了,也特別地打擊我的信心。
不會寫小說,我怎麼去寫呢?
於是,我開始大量地讀小說。
我想要用非虛構的寫作方式來完成我的作品,於是我在很短的時間內讀完了路遙的《平凡的世界》、《人生》,我還在網上找到了路遙的第一部短篇小說《驚心動魄的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