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藍色的地球表麵之外,太空空間,同步軌道,棧軌基站已經再次擴張。
在加工空間站普羅米修斯的修建下,一波一波的地球資源被送到棧軌上,短短十多天,空間站已經具有了超過八百米的體型。
這已經不能叫空間站了。
這是一艘星空艦棧的框架。
還有陸續不斷的物資從地球運送上來,為這艘星空艦棧提供能源和建築材料。
普羅米修斯號,已經具備了更多的宇航能力,其中對地球來說十分重要的一項功能就是行星探測能力。
得益於澤塔文明提供的能源技術和材料技術,新人類成功的開發出衛星全球遙感能力,可以檢測出來地球上每一種動物的熱能反應。
在歐洲和美洲兩大航天基地的支持下,普羅米修斯號可以在太空上監視地球每一個角落。
但是這種全球監測需要大量運算,對全球每一個地方進行甄別,掃描。
要知道就算是人類最先進的超級計算機也做不到對地球每一個地方的數據進行識別。
新人類即使在科技能力碾壓舊人類,想要讓數據中心處理普羅米修斯的實時監測,也需要占用大量內存。
所以在一般情況下,普羅米修斯不會仔細的對地球進行監測,它的主要功能還是被用來維持星空艦棧的製造。
可是這一天,張勝親自下發指令,調用普羅米修斯的八成運算能力用於尋找一艘故障火箭和它散落的每一個零件。
航天中心的科研人員很清楚,想要找到火箭殘骸很容易,隻要計算墜落軌道就可以。
但是想要把散落的每一個零件,每一塊材料破片都找到,無異於大海撈針。
然而就是這樣大海撈針的行為,其實在普羅米修斯的運算能力下,也是可以實現的。
很快。
太空漂浮的普羅米修斯開啟了全功率運算。
可控核聚變的能源支持下,普羅米修斯的運算能力每毫秒鍾超越千萬億次。
龐大的數據流需要歐洲和美洲兩個超級航天中心同時處理。
超過十萬種墜落軌道被模擬運算,加上掃描全球氣流和風向,推測火箭墜落過程中的任何可能因素。
“返程火箭信號失聯發生在大氣層內,按照普羅米修斯的計算,火箭主體掉在了印度洋221,359位置,距離我們確定的回收基地有一千多公裏。”一名天體學博士獲得了結果,說道。
張勝話不多說,親自駕駛著一架航天飛行器帶隊出發。
有了完整的工業體係以後,張勝很少再駕駛機甲,畢竟那種神經痛,太過於折磨。
完整的工業體係下,張勝把自己掌握的科技都可以投入生產,大幅度提高了新人類的技術水平。
目前他駕駛的單人飛行器,就是一種類似戰鬥機的超音速工具。隻不過它產量稀少,整體材料都是聚核合金,每個航天中心內部隻有十架。
一般隻能用於緊急情況的交通,比如目前這種情況,必須要最快時間獲取和未知外星文明相關的信息。
美洲航天中心的大事交給琴博士和他的團隊處理,琴博士負責坐鎮美洲航天中心,無法脫身,不然他這位年過花甲的老頭子也想跟著張勝尊主去看看被未知外星文明動過手腳的機甲。
畢竟那台機甲是琴博士駕駛的。
張勝這邊,他在單人航天器內部,能夠看到駕駛艙外側形成的錐形音爆,從內部看,音爆沒什麼特殊,無非是空氣扭曲而已,由於飛行器材料可靠,甚至沒有什麼噪音傳進來。
接通普羅米修斯的定位。
“我已到達目標位置。探測深海火箭墜落主體,尋找散落的每一個零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