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太空外部看起來,普羅米修斯號就像漂浮在地球同步軌道上的長條形狀的不明物體。
它很大,大到從地麵上用肉眼就能看見。在白天,就能看到有一個若隱若現閃光的白點。
如果用望遠鏡觀察,就能從地麵看到它梭形的外表。
不過,普羅米修斯隻是一個加工工廠。
是的,它是一個太空工廠,隻是新人類邁向星空的一個基礎工作房間。
而在美洲航天基地,主要負責研發采礦機器人。
美洲的機器人科技,得到了張勝傳輸的生命體機械化技術,可以讓人肉體鏈接機器人,然後遠程把機器人投放到太空,用地球上新人類操作者的動作,遠程控製太空機器人的行為。
目前美洲航天基地已經發射了十台機器人火箭,目的就是月球。
十台攜帶采礦機器人的火箭到達月球,花了足足兩個月時間。機器人內部動力也是核聚變。
自從新人類學習核聚變技術完成以後,往太空發射的航天器,基本都是核聚變動力。而原來的化石能源已經被淘汰了。
哦對了,化石能源,比如石油什麼的,隻有在跟舊人類打仗的時候還在用。
比如現在跟舊人類的拉鋸戰,新人類軍隊駕駛的坦克,就是用煤油或者柴油驅動。
說是打仗,其實就是新人類的軍隊訓練戰。
隻有新人類剛剛當兵的成員,才被派出去跟舊人類戰爭。
而經過戰爭洗禮以後的軍人,都被安排到航天部門,進行專門培訓,為了以後飛天做準備。
建立太空軍隊,才是新人類的下一步軍事目標。
而舊人類的所謂第三次世界大戰,在新人類聯邦內部看來,隻是一場新兵拉練而已。
美洲航天基地內部。
這裏是除了歐洲航天中心以外,第二個擁有澤塔文明傳授的高科技技術研究所。
負責太空礦業開采的人物是美洲新人類選拔出來的太空開發科學家,擁有在原美利堅航天中心工作三十年經驗的琴博士。
琴博士成為新人類以後,似乎跟舊人類的時候沒什麼變化,依然每天沉迷於太空研究。
他已經主持發射了十台遠程機器人,而且他親自外接了一台機甲。
要知道外接機甲的痛苦,就算是身體經過強化以後的新人類,也難以承受。
可是琴博士,以六十一歲年齡,硬生生承受了這種巨大痛苦。他對科學的熱愛,無人能阻止。
還好,琴博士沒有被痛死過去,不然這是新人類航天技術的一大損失。
因為外接機甲的痛苦,曾經真的讓一些駕駛員痛到休克,然後撐不過去就死了。
不過一旦機甲連接成功,後續就不會痛苦。
琴博士帶著九個隊員等候了兩個月,終於等到火箭到達月球。
這是人類第二次踏上月球。
當然這一次,人類並不是肉體踏上月球,而是遠程操控機甲。
琴博士遙控著機甲,抬起手臂,看著布滿鋼甲的機械手,他很滿意。
機甲主要的結構件,都采用了新型聚核合金,而動力是核聚變動力。
十人的機甲到達月球表麵以後,從火箭安裝艙出來,就能直觀的看到月球表麵的情況。
琴博士本人在地球美洲航天基地戴著頭盔以第一視角駕駛機甲。
機甲下半身是履帶,能夠平穩的在凹凸不平的月球表麵行走。
機甲全身超過五噸重,三米高,身上有六條機械臂,分別安裝了采礦探測儀,聚核合金鑽頭,電磁脈衝槍,鏈鋸旋轉切割礦刀等等工具。
當然緊急情況也能用來當做武器。
十台機甲離開運載火箭以後,開始分散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