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詒者,泗水人也,不知名,隻道自號顧情先生。有人常見其麵北靜坐,故打趣“北顧情”邇,有青樓女子雅號之味,先生知而不發。
先生少學儒,三歲讀聖人手劄,感慨先賢不易。後學堂聽長者說“易田者”如何孝心,大為感動。然後讀原文,大意為:【父死留田百畝,弟取十之八九,言需養母。後敗光家財,又取長兄之地,兄又許。後兄醉回住所,有鬼怪擲土調戲,知眼前人為易田者,皆走】。先生有三問:田無而母如何?田無而兄如何?鬼果真鬼乎?
明日問長者,長者怒,言書如此,仁義如此。先生大笑,直言“人不如鬼,往後不談儒”!
先生學法於金陵,曾十日觀法家典籍百本,城中書生皆讚歎,言“古來記憶唯一人”。先生為人狂狷,甚敬秦之始皇、魏武丞相,與人言道,語必循古,常令他人無言。
啟天三年,先生三元及第,麵見聖皇。先生與聖皇言“國之法典”,太師怒,言妖孽。先生出,言“聖皇不需法,法家竟無用”!越明年,太師亡,聖皇尋先生,不可得。
先生於山中得道家典籍,一日書寫老子《道德經》,心中又感,默念“無量天尊”,知曉老子西行函穀關。後見其他道家弟子,知曉尋常施禮唱“無上天尊”。若遇信眾遭遇不幸,則唱“無上太乙度厄天尊”。
神樂九年,先生入長白山脈,與千年老參結廬而居,白日飲參茶,逍遙快活。後不知為何入北境胭脂城,整日與小兒嬉戲。
————《隱士篇·顧情先生傳》
泉山合上手中的書籍,打消了尋找書中隱士的想法,畢竟一篇五百多字的文章漏洞極多,說是隱士隱於山水,實際上更像稚童書寫心中幻想,但是老來再翻看時隻會覺得滿臉通紅,愧不能當。
此地是帝都的一處小書樓,大門上寫著“往複”二字,書樓中雕刻孤本與利於科舉的書籍不多,故而前來借閱的讀書人也挺少。泉山在書架上翻看了一圈,唯一感興趣的其實就是手中的《落魄集》,隻是打開之後大失所望,隻好放回書架上重新找找有無有趣的書。
“我們要在這裏待多久。”
泉山身邊有一個紅瞳紫眸青年,懶洋洋得靠在書架上,看起來極為惺忪,並且對於書籍沒有任何敬畏之心。不過若是仔細看就會發現青年的腰杆筆直,就像是一柄鐵槍,未有半點彎曲。
青年正是泉山從蘇州城外的小酒鋪救出來的楊天麟,經過藥物的治療雙臂已經恢複,甚至一身槍意更加雄厚,隱隱有大圓滿之意。
世間武夫對於某種意境有七種層次:入門、小成、大成、小圓滿、大圓滿、臻至化境、稱道論祖。
拿槍舉例,普通武夫三年便可以踏入入門境界,不算太難,但是想要踏入小成則需要一定的天賦,此時則會與手中的槍有一定感應,槍法槍訣使出的時候也會更加得心應手。若是想要進入小圓滿,則是需要自己對於槍有自己的理解,可以做到手中無槍但是一切皆可為槍,比如吃飯時手中的竹筷上可以附著槍意用來刺殺,一塊普普通通的廢鐵鐵棍也能在手中揮舞,不比那些神兵利器差,甚至使用的時間越強可以讓手中的廢鐵更加堅固,不是沒有可能成為神兵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