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慶十七年冬,太子突然薨逝,隆慶帝得到消息後悲痛欲絕,一時難以接受,吐出一口鮮血後,昏迷不醒。
就在隆慶帝昏迷時,皇後趙氏與趙王密謀,在太子的葬禮上發動宮變,各地藩王自然不肯乖乖就範,也趁機發動叛亂,經過幾番廝殺,最終,五皇子趙王奪得皇位。
太子胞弟定王鎮守北境,距離京城最遠,得到消息也最晚,待他趕到京都時,皇位之爭已經落下帷幕。
不久,陛下病重駕崩,皇後雖為繼後,但她是趙王姨母,趙王在她與眾大臣擁護下即位,已成事實,無法更改。
隆慶帝生母懿仁太後,護住了太子兩個年幼的兒子,想要交由定王撫養,讓他帶回北境,但趙王與繼後哪裏肯留下太子的血脈,出手阻攔,定王拚死隻帶回了太子嫡長子顧允禮。
趙王即位,改年號為天祥,皇後尊為太後,懿仁太後被尊為太皇太後,六年後,太皇太後薨逝,天祥帝不顧孝期,以定王擁兵自重,企圖謀逆的罪名,發兵攻打定州,隨即,定州聯合昌州、太原、臨州,擁護先太子嫡長子顧允禮為帝,與朝廷對抗。
定王印發天祥帝毒害先皇、謀害皇嗣、迫害忠臣等數十條罪名,在大齊各州發放,不久之後,大齊北部六州府紛紛響應定州,揭竿而起。
這場戰爭打了足足五年,最終以天祥帝被亂箭射死,顧允禮奪得帝位告終,離開京都十一年後,二十一歲的顧允禮登上了大齊的最高位置,自此,大齊進入昭和年間。
清理朝堂,召回被貶朝臣,下發詔令,免除百姓一年賦稅,加開恩科,選賢舉能,相比天祥帝隻知道鎮壓的強硬手段,顯然新帝做的一切更得民心。
民為國之本,戰爭剛結束,整個大齊都需要休養生息,顧允禮提拔了許多專攻水利、種植養殖的官員,幫助百姓們恢複生產,漸漸地,大齊又恢複了隆慶帝時的生機。
轉眼三年已過,顧允禮在定王以及一些老臣的輔佐下,已經坐穩朝堂,加上皇後誕下嫡子,江山後繼有人,定王顧晏寧提出退出朝堂,顧允禮直接駁回了他的折子,這還是顧允禮第一次與自己的叔父鬧得不開心。
勤政殿內,眾人皆低著頭,就連呼吸都不敢出聲,生怕打擾了這兩位大齊最尊貴的男人。
好一會兒,書案前的顧允禮揉了揉自己的腦袋,無奈的歎了口氣。
“若不是叔父當年拚死相救,侄兒都不知能活多久,更遑論今日黃袍在身,能夠完成侄兒與父王共同的心願。”
(太子病逝於隆慶帝之前,並未進行追封,故仍稱父王。)
定王拱了拱手,說道:“陛下,莫要在折煞老臣了,陛下能有今日的一切,實乃是天命所歸。”
“叔父!”顧允禮看著定王,一字一句的問道:“如今,叔父竟與侄兒這般生分了嗎?”
定王看著顧允禮盯著自己,無奈的拍了下自己的大腿,在一旁坐了下來。
“你這孩子,為什麼這麼強呢?我年齡大了,打了這麼多年的仗,如今天下太平想休息休息,你幹嘛非攔著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