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秦朝錢幣(1 / 2)

戰國時期,各諸侯國各自為政,自己鑄行貨幣,齊有法化刀,楚有爰金和蟻鼻錢,燕有明刀,韓有方足布,趙有尖足布,魏有橋足布,秦有圜錢等等。錢幣形狀各異,輕重不一,並且有優有劣,換算困難,給當時的商品流通造成了極大的困難。

秦始皇被後世稱為“千古一帝”,是一個具有遠見卓識的偉大的政治家。他出於國家統一的需要,於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最終統一了全國的貨幣。

秦始皇下令廢除原各國的舊幣,以秦幣為基礎推行新的貨幣製度。司馬遷在《史記?平準書》中記載:“及至秦,分一國之幣為三等。黃金以鎰為名,為上幣;銅錢識曰半兩,重如其文,為下幣;而珠玉、龜貝、銀錫之屬為器飾寶藏,不為幣”。半兩其形製仿玉璧紡輪的圜錢形製而來,方孔圓形,逐漸成為中國製錢的規定模式。

秦始皇不僅對貨幣的質、量、形、用有明確的規定,而且集中了錢幣的鑄造權,嚴禁私人鑄錢。實際上秦半兩在鑄造技術方麵並沒有超過先秦各國的銅鑄幣,它的流通信譽是靠國家的法律來維護的。雲夢竹簡《金布律》記載:“官府受錢者,千錢一畚,以丞、令印印,錢善不善,雜實之。……百姓市用錢美惡雜之,勿敢異。”

早在秦惠文王二年,初次行用錢的時候就把錢幣的鑄造發行權掌握在王室手中了。秦錢不鑄地名,正是鑄幣發行權集中的反映。秦始皇改革幣製,一方麵廢除各大小諸侯的舊幣,另一方麵嚴禁民間私鑄,鞏固加強國家的鑄幣權和發行權,這也是秦始皇統一貨幣最重要的措施。

古泉學家丁福保曾有詩詠秦半兩:“千秋唯有長城在,不見當年秦始皇。莫道區區僅半兩,曾看劉項入鹹陽。”

劉邦和項羽都曾率軍進入過秦都鹹陽。項羽還燒毀了秦代的宮殿,在與劉邦進行了四年的楚漢戰爭後,被劉邦打敗。這兩個人在這一時期還都使用秦半兩。

秦半兩這種方孔錢,是秦始皇削平戰國諸侯以後,為了適應商品經濟的發展,結束紊亂的幣製,而統一施行的錢幣。這種外圓內方的錢,使用起來非常方便,從而也就奠定了我國曆朝銅錢的基本形式。這種半兩錢重為古代的十二銖,古代以十黍為絫,十絫為銖,二十四銖為一兩。其實,它的重量沒有那麼準確。雖說貨幣由王室專鑄,但往往隨時而變,輕重無常,大小不一。如嚴格要求,許多半兩錢是不夠標準的。可見秦始皇頒布的度量衡,一時尚難以統一實施。史書記載,秦末農民起義軍領袖項梁,就曾自鑄秦半兩大錢。秦始皇時半兩錢直徑為2.5-2.8厘米,重3-6克。但留傳下來的實物直徑也有大於4厘米的,最大的為6.8厘米,後者有人認為是假錢,有人認為是樣錢。

戰國後期到秦代的物價是很低的,正常的粟價每石大約隻有幾十個錢,一鬥米也隻要三枚秦半兩就夠了。可見當時物價很便宜,錢價是貴的。有記載說,縱橫家蘇秦到燕國去,隻要百錢就過了。還有記載說,蕭何多送了兩枚秦半兩給劉邦,劉邦就非常感激,以致後來為蕭何增加了封地。

當漢高祖劉邦還是一個平民的時候,在他的家鄉沛縣(今江蘇沛縣)有個秦朝的屬官蕭何,就有幾次用他的身份庇護過劉邦。等到劉邦當上了亭長,蕭何還常常幫助他。當陳勝起義,各地響應,劉邦聚集了數十人,殺了秦朝的沛縣縣令。這時蕭何、曹參等輔佐劉邦起義,推劉邦為沛公,征發沛縣子弟,投奔項梁,項梁又給劉邦兵五千,將十人。劉邦就成為項梁部下的主力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