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處中華神州的大地上,分布這許多大小的國家。其中有五大國,分別是:衛,夏,楚,晉和越。數十小國分布在大國周圍。各國互伐,民生道怨。
衛國國君衛冉雄才大略,審時度勢,以忤珍變法已強國。衛國地處漢中,北有匈奴和烏桓;南有楚;西與羌笛和回紇接壤;東連夏和晉。為四戰之地,因據山險,得以保全境。自變法以來,獎勵耕戰,多納賢才,衛主更是廣納諫言,製定出很多強國的策略,比如屯兵製。
日漸強大的衛國,成為各國的心病。宣武十三年冬,列國會盟,四國會晤於夏城,討伐衛國達成一致,並買通外族。衛國接到情報後,舉國募兵,加緊練兵。忤珍更是力排眾議,得到衛帝的首肯,獲各重臣和家族的族兵數萬,交於新上任的敦化太守郝連英訓練。忤珍更是帶重禮周旋於匈奴和烏桓,令人意外的是,野蠻無化得兩方竟然答應了不出兵衛境。戰火迫在眉睫,衛王和忤珍決定派部分屯兵和族兵防範外族,大部主力部署於各部的關隘。
四國不斷的騷擾衛國的邊境,秋天的時候,各國騷擾衛國更甚,讓原本是豐收的衛國農夫變得膽戰心驚。宣武十四年秋,各線的戰爭同時爆發。衛國駐守各關隘的是:函穀關由衛國名將孟坦擁兵函穀,老將沙戰鎮守武關,散大夫蒙傳引兵據守金鎖和調令兩處關隘為掎角之勢。王弟衛統為各路接應史,當時的郝連英據守敦化,屬於東北線的二線城池。
聯軍方麵,夏國和越國主攻函穀關,兵力有二十萬。更有夏國的戰神夏鎮統兵。夏鎮長的高大威猛,坐騎為一匹中原罕見的汗血馬,使一把蚩尤戟,據傳乃遠古蚩尤的兵器,乃當時有名的神兵利器,其人勇猛異常。敵軍勢大,孟坦閉門不出,聯軍攻城連日不下。攻打武關的楚卒精銳,楚武卒聞名天下,武關熱火朝天,互有勝負。北線的二關,在蒙傳的防守下,固若金湯。地處藍田的行軍大營中,衛王不斷的聽取前方的戰報,一副鎮定。
幾日後,函穀關外,夏越兩國久戰不下,離關二十裏下寨。武關也是慘勝。北方的兩關拒敵,使晉國撤退數裏。聽著探馬的來報,忤珍感覺到絲絲的不安。果然,沒一會,突報匈奴和烏桓還有晉三國聯軍合兵三十萬破調令和金鎖關,大夫蒙傳已下落不明。這一消息震驚眾人,北線攻破,寧州和敦化還有鹹陽暴露在聯軍的野心中,後麵的就是王都長安。其餘三國用來牽製函穀和武關的兵力,一時分不出兵力阻截。衛王當機立斷,讓衛統從各城調派兵馬,寧州和敦化先行拒敵。
三國聯軍所過之處,村莊城池殺搶一空。對於長期生活在草原上的匈奴和烏桓人來說,城市是沒有必要的東西,隻有廣闊的草原和無數的牛羊才是他們強盛的資本。一路的奪取財物和人口,是他們最大的愛好。
當時的敦化太守郝連英有將才,被衛王相中訓族兵。郝連英令其子郝連成死守城池,另派人聯絡衛統,自領一軍埋伏於羅川穀。三軍一路忙於搶殺,猝不及防之下,被郝連英當夜夜襲成功。雖然隻是小勝,也挫敗了聯軍的銳氣。三國聯軍氣極,派數萬人馬追尋,因地不熟,失之。次日,大軍兵臨敦化城下,又引一部攻打寧州。當時的郝連成守城有方,聯軍數次不得破。郝連英在城外乘聯軍士氣低下,一舉焚毀聯軍的糧草,讓對方大亂。這時,衛統領兵到來,幾軍合兵一處將三國打出衛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