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辛亥革命起義成功,推翻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製,結束了滿清政府的統治。
次年,孫中山先生成立了“民國臨時政府”,並開始推廣新的生活方式,男子剃發剪辮就是其中標誌性的一部分,懸在中國男子頭上200多年的辮子終於剪了.....
周一安,剛入警局半年,雖說年紀不大二十出頭,但在父親耳濡目染下自小對辦案饒有興趣,他表現出來的洞察力和邏輯都讓一些做了十幾年的老衙役自歎不如,其父周仲是滿清時期當地非常有名的捕班快手,小到偷雞摸狗大到殺人越貨,破案無數,雖說衙役在當時屬於賤職,但能像其父一樣做到人人敬之放眼整個滿清都是鳳毛麟角。
而我們這所說的衙役隻是統稱,實則是有三等之分:一等站班皂隸,負責的就是公堂站崗出行排場;二等捕快快手,負責破案拿賊催稅;三等壯班民壯,一般都是在人員緊張臨時請來打雜站城門。
人怕出名豬怕壯,1907年,遙在京都大理院剛委任不到一年的正卿沈齡之正在因為一件雷州府京府通判被殺的案子而煩惱,派去的破案人員不是消失就是無功而返。上任沒多久的沈齡之,壓力巨大,在偶然的一次機遇下,有人向他推薦了一位遠在千裏之外的破案高手,菰城周仲。通過多方的努力下,周仲終於出現在沈齡之的麵前。
“我長話短說,雷州府京府通判被謀殺,派過去的人都是無功而返也亦或者是消失。如今我這正卿壓力很大,案子迫在眉睫,所以千裏迢迢讓你來是希望你能立馬動身去把案子了了,”沈齡之語重心長的對周仲說道“你過去會有人配合你,但是務必注意安全,邊陲之地我在京都無法及時助你”。
\"大人放心,替大人排憂解難周某義不容辭。”
隨即周仲便馬不停蹄趕往雷州府,通過一係列的發現,周仲深感此事非同小可,立馬寫了書信送往沈齡之。
信中大概就是:“大人,經過屬下探詢,此事事關重大,需大人定奪,京都通判被害原因不簡單,背後可能涉及到朝廷當中的某一位親王,通過雷州府碼頭把軍糧販賣到附屬國越南,中飽私囊。我還需些時日,查出更多信息”。
從雷州府到京都數千裏,當書信送達的時候已經過去十日,而在書信送出的第二天,周仲便被活活勒死扔入海裏,當地官員則是按不小心落水溺亡結的案,沈齡之心知在這樣查下去會有更多無辜的人會死在那裏,便再絕口不提此案,對上慌稱京都通判因下鄉途中被山匪所害,如今山匪已經全數殲滅,案子從此靠一段落。
菰城,江南富庶之地,水資源豐富,城內河流眾多,更是邊臨太湖,家家戶戶基本都會捕魚下河撈貝,所以大部分家中的成年男子水性都不差。周一安更是深知父親水性了得,怎麼可能隨隨便便就淹死在雷州府,當時隻有十幾歲的他不懼險阻是要上京討理,可他怎會知道,一路的風雨都挺過去了,愣是被攔在了大理院門口。
“我說你小子哪來的,知不知道這裏是朝廷重地,能讓你隨隨便便進的麼”門口的官兵攔住了他的去路,更是揚言在往前一步就不客氣了。
第一次進京尋真相的失敗,讓這個小男孩灰頭土臉坐在橋邊久久不能釋懷。常言道“隻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民與官鬥,如以軟擊石。
為父親的死,尋求真相一直牢牢的紮根在周一安的心裏,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起義的成功,大清統治的結束,人人平等的觀念萌生,周一安覺得他的機會到來了。
二度進京,再一次來到當年拒他門外的大理院,五味雜陳,顧不得當年的羞辱,這次他終於可以抬頭走進那扇大門,雖說“大理院”這個稱呼沒變,但是裏麵卻是物是人非。而當年的正卿沈齡之早已人去樓空,大部分卷宗也早已遺失。
“我必須要找到這位沈先生,知道當年事情的來龍去脈也隻剩他了”周一安兜兜轉轉兩個月通過多方的幫助,終於是找到沈齡之先生。
“孩子,我記得你父親周仲,他很厲害,我也敬佩他,對於他的意外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我,不是當年我派他去雷州府,也不會令你父親客死他鄉,但是時間已經過這麼久,很多事情都不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