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細胞的基本功能(1 / 3)

一、填空題

1 動物生理學是研究動物機體生命命活動及其規律的一門科學。

2 生理學的研究水平大致可分為細胞和分子水平、器官和係統水平和整體和環境水平等。

3 機體機能活動的調節方式包括神經調節、體液調節、和自身調節。

4 受控部分回送的信息加強控製部分對受控部分的調節,該調控模式稱為反饋,它是機體較多(多/少)的調控形式。

5 機體維持穩態的重要調節方式是負反饋調節。

6 神經調節的特點是迅速、準確、局限和短暫。

7 體液調節的特點是緩慢、持久和較廣泛。

8 自身調節的特點是範圍局限、調節幅度小、靈敏度低、效應準確及對維持穩態具有一定意義。

9 生命現象至少應包括三種表現,即新陳代謝、興奮性與適應性。

二、簡答題

1. 舉例解釋正反饋與負反饋。

當輸出變量或生理效應發生偏差,反饋信息使控製係統的作用向相反效應轉化時,即反饋信息抑製或減弱控製部分的活動,稱為負反饋。負反饋具有雙向性調節的特點,是維持機體內環境穩態的重要途徑。(體溫調節)

從受控部分發出的反饋信息促進與加強控製部分的活動,稱為正反饋。(排便、分娩、血液凝固)

2. 什麼叫穩態?穩態有何生理意義?

穩態是指在正常的生理情況下,內環境的理化性質隻在很小的範圍內發生變化。

(1)能夠擴大生物對外界環境的適應範圍,少受外界不良環境的製約。

(2)能夠讓生物的酶保持最佳狀態,讓生命活動有條不紊地進行。

三、論試題

1。 試述機體機能活動的調節方式有哪些?各有何特點?

機體機能活動的調節方式主要有神經調節、體液調節和自身調節

神經調節是指通過神經係統的活動對機體各組織、器官和係統的生理功能所發揮的調節作用。神經調節的基本過程(方式)是反射。神經調節的特點是反應迅速、準確、作用部位局限和作用時間短。

體液調節是指由體內某些細胞分泌的某些化學物質經體液運輸到達全身有相應受體的組織、細胞,調節這些組織、細胞的活動。體液調節的特點是反應速度較緩慢,但作用廣泛而持久。

自身調節是指某些細胞、組織和器官並不依賴於神經或體液因素的作用也能對周圍環境變化產生適應性反應。這種反應是該器官和組織及細胞自身的生理特性

第一章 細胞的基本功能

一、名詞解釋

1 單純擴散:生物體中,物質的分子或離子順著化學梯度通過細胞膜的方式稱為單純擴散。

2 易化擴散:一些不溶於脂質的,或溶解度很小的物質,在膜結構中的一些特殊蛋白的“幫助”下也能從高濃度一側擴散到低濃度一側,即順著濃度梯度或電位梯度跨過細胞膜,這種物質轉運方式稱為易化擴散。

3。 主動轉運:是指細胞通過本身的某種耗能過程將某種物質分子或離子逆著電化學梯度由膜的一側移向另一側的過程。

4 入胞作用:是指細胞外某些物質團塊進入細胞的過程。

5 出胞作用:是細胞分泌的一種機製,見於內分泌腺分泌激素,外分泌腺分泌酶原顆粒或黏液,神經細胞分泌、釋放神經遞質。

6 受體:指細胞膜或細胞內的某些大分子蛋白質,它能識別特定的化學物質並與之特異性結合,並誘發生物學效應。

7 環腺苷酸信號轉導係統;

8 細胞凋亡;

9 細胞保護;

10 靜息電位:細胞在未受刺激、處於靜息狀態時存在於膜內外兩側的電位稱為跨膜靜息電位

11 動作電位:當神經、肌肉等可興奮細胞受到適當刺激後,其細胞膜在靜息電位的基礎上會發生一次迅速而短暫、可向周圍擴布的電位波動,稱為動作電位

二、填空題

1 細胞膜的物質轉運方式有單純擴散,易化擴散,主動轉運和胞吞和胞吐。

2 在內外環境因素作用下,細胞具有產生膜電位變化的能力或特性,稱為興奮性。

3 生命活動中出現的電現象稱為生物電現象。

4 神經細胞的興奮性經曆絕對不應期,相對不應期,超常期和低常期四個階段的變化,然後又恢複到正常水平。

5 動作電位包括去極化,反極化和複極化三個過程。

6 細胞膜的脂質中磷脂的親水極性基團分布在膜的兩側,其疏水非極性基團分布在膜的中間。

7. 易化擴散主要是指水溶性小分子物質的跨膜轉運,它受物質的結構特點、結合的位點數目的影響,需要細胞膜上蛋白質的幫助, 是被動轉動的一種形式。

8 引起組織興奮的條件是一定的刺激強度、一定的刺激時間和一定的強度—時間變化率。

9 可興奮細胞興奮時,共有的特征是產生動作電位。

10 易化擴散是指水溶性物質通過細胞膜由高濃度處向低濃度處移動。該過程不需要消耗能量,需要載體。

11 在神經纖維上,以局部電流為基礎的傳導過程不易出現傳導阻滯是因為局部電流的強度常可超過引起興奮所必需的閾強度數倍以上。

12 沿著整個神經細胞膜的不衰減傳導是通過局部電流實現的。

13 在刺激時間不變的條件下,引起組織興奮的最小刺激強度稱為閾刺激,閾刺激越小,說明該組織的興奮性越高。

14 在靜息電位形成中,K+的外流屬於細胞膜的易化擴散轉運方式,因為K+是經蛋白載體順濃度差轉運的。

15 機體的可興奮組織通常是指神經、肌肉和腺體,這些組織受到有效刺激後能產生動作電位。簡答題

1. 敘述靜息電位產生的機理。

其形成原因是膜兩側離子分布不平衡及膜對K+有較高的通透能力。細胞內K+濃度和帶負電的蛋白質濃度都大於細胞外(而細胞外Na+和Cl-濃度大於細胞內),但因為靜息時細胞膜隻對K+有相對較高的通透性,K+順濃度差由細胞內移到細胞外,而膜內帶負電的蛋白質離子不能透出細胞,阻礙K+外流。於是K+離子外移造成膜內變負而膜外變正。外正內負的狀態一方麵可隨K+的外移而增加,另一方麵,K+外移形成的外正內負將阻礙K+的外移。最後達到一種K+外移(因濃度差)和阻礙K+外移(因電位差)相平衡的狀態,這是的膜電位稱為K+平衡電位,實際上,就是(或接近於)安靜時細胞膜外的電位差。

2. 敘述動作電位沿細胞膜傳播的機理。

局部電流學說:靜息部位膜內為負電位,膜外為正電位,興奮部位膜內為正電位,膜外為負電位,這樣在興奮部位和靜息部位之間存在著電位差,膜外的正電荷由靜息部位向興奮部位移動,膜內的負電荷由興奮部位向靜息部位移動,形成局部電流,膜內興奮部位相鄰的靜息部位的電位上升,膜外興奮部位相鄰的靜息部位的電位下降,去極化達到閾電位,觸發鄰近靜息部位膜爆發新的AP。

3. 什麼叫興奮性?常用的衡量指標有哪些?

興奮性是指可興奮細胞受刺激時產生動作電位的能力。它是生命活動的基本特征之一,也是細胞正常生存和實現其功能活動的必要條件。

衡量細胞興奮性高低的重要指標主要有以下幾方麵:一是刺激閾值,這是最簡便也最為常用的衡量指標。閾值越小,說明其興奮性越高,反之,說明其興奮性越低,刺激閾值與興奮性之間呈反變關係。另一個衡量指標是時值,時值越大,說明興奮性越低;時值越小,說明興奮性越高。也有的使用時間—強度曲線衡量組織的興奮性,曲線越靠近坐標軸,說明興奮性越高;曲線越遠離坐標軸,說明興奮性越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