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當一首在耳旁響起的時候,我們才恍然:人之初,我們擁有的所有的“善”,已經被一層一層的習慣和世故壓在了靈魂的最深處……我們也會說謝謝,也曾在不同的場合說過很多很多關於感激的話,但現在回想,留在記憶裏的卻很少很少。究其根源,是因了這所有的感激是發於聲帶,卻不是內心;我們也能感知友善,也知道別人對我們的關愛與掛念,但往往我們總自私地認為,家人朋友愛我是理所當然;我們也渴望真誠,渴望在鋼筋水泥的叢林中擁有真摯的親情、愛情、友情,但我們卻總是疏於關心別人,疏於用一顆感恩的心表達情感。但今天,越過習慣,越過世故,越過冷漠,越過麻木,我發現,我的心中依然——心存感恩!心存感恩,知足惜福,心存感恩的人,才能收獲更多的人生幸福和生活快樂,才能擯棄沒有意義的怨天尤人。心存感恩的人,才會朝氣蓬勃,豁達睿智,好運常在,遠離煩惱。
珍惜:有一種人,一生都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所以無論他得到多少都會覺得上蒼虧欠於他,根本不會覺得開心;有一種人,一直都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但是無論怎麼努力都得不到,這一生他不會覺得自己幸福;有一種人,他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一生之中也在不斷的得到自己所想要的,他會滿足。但是生活中更多的人是既不懂得珍惜自己的所得,也不明白自己的所需,在混沌迷茫中走完了人生……當欲望得不到滿足時,誰又可以開心並且感激上蒼的賜予,並珍惜自己現有的所得呢?要想活的幸福並不複雜,珍視自己的所得,不去強求所需但不現實的,那麼每一天都是完美的。
孝敬:我們的一生可以有太多太多的選擇,但唯一不能選擇的就是自己的父母,相反的,是父母無私而偉大的愛選擇了我們,並撫育了我們才有我們的今天。父母也許不能給予我們金錢、地位,或者是一副美麗的容顏,但他們給了我們世界上最重要的東西——生命。父母辛辛苦苦把我們養大,照顧我們的生活,教導我們如何做人,還為不懂事的我們牽腸掛肚。作為兒女的我們,又有什麼理由不對父母感恩呢?不少世界500強公司在招聘人員時,都把孝順父母作為一項十分重要的內容加以考察。因為一個連自己父母都不知道孝敬的人,怎麼可能尊重顧客、熱愛公司、忠誠老板、體貼下屬呢?常用“我實在太忙了,根本沒時間去看望父母。”做借口的人,應該想一想了。
表達:中華文學記載了最為寫意的文字和美好的描寫。對父母、對朋友、對工作、對生活,都可以找到很多感恩的表白。雖說大恩不言謝,但是,感恩一定不要僅發於心而止於口,對你需要感謝的人,一定要把感恩之意說出來,把感恩之情表達出來。而更多的時候,我們把得到的愛當作理所當然,感覺心安理得。因為心安所以沒有感動,因為理得所以無動於衷,因為無動於衷而不會表達。我們對待別人給予的幫助和恩情,需要把感恩的話說出來。那不僅是為了表示感謝,就更是一種內心的交流,在這樣的交流中,我們會感到世界因這樣的息息相通而變得格外美好。
回報:有學者提出所謂感恩,就是“對自然、社會和他人給自己的恩惠和方便由衷認可,並真誠回報的一種認識、情感和行為。”感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一種處世哲學,是一個人對自己和他人以及社會關係的.正確認識;感恩也是一種責任,知恩圖報,有恩必報,不僅是一種情感,更是一種人生境界的體現。飲水思源,知恩圖報,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中國有句俗語“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就是一種樸實的感恩文化。對於助人者來說,可以不要求對方給予回報,但對於被助者來說,卻要永遠記住對方的好,常懷一顆感恩之心,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用某種方式加以回報,即便對方並不需要或在意,也應回報給社會。而若是知恩、報恩的事情越來越少,這個社會將變得充滿冷酷和無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