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衛國軍(1 / 3)

第2章 衛國軍

敬告讀者書:

昨日發錯章節,把應該第一卷的內容62章發到第二卷了,谘詢了一下番茄官方,說是無法更換章節和卷宗。所以之能采取修改的形式進行重發。因此給讀者閱讀帶來困擾的話,對此表示歉意。

本人用心來寫,查閱了很多書籍資料,但是終歸是能力有限,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曆史人物的經曆,盡量跟著原來的曆史走向,劇情因此緊湊型不足,顯得有些錯亂。

前麵該鋪墊的已經鋪墊好,選取的場景主要就是東江、登萊等沿海島嶼一帶,後麵的書寫將會盡可能靠近主人公的主線進行。

歡迎讀者朋友們對於文中出現的紕漏之處,及時進行指正,本人不甚感激!

以下內容為非讀取內容,是本人查詢到的資料中的一部分,並非本人所寫內容。後麵書寫第二卷時將對第一章和第二章進行完全的修改。

煩請諒解,感謝支持!

明末將領馬應魁

黨爭不斷,朝廷無信,兵變連連,戰力喪失;戰線零碎,四麵漏風;民心離散,防無可防。就軍事態勢而言,南明絕非南宋,本無保全的辦法。

也就在這樣的態勢下,滿清卻對孱弱的南明慎重布局,一麵以主力英親王阿濟格集團經略西北,攻伐巴蜀及長江上、中遊地區,牽製全局,一麵便集中舉國精銳,揮戈直劈南明南京京畿。

弘光南明喪鍾就此敲響。

是時,滿清第一主力豫親王多鐸集團10萬精銳,直下淮泗,兵鋒直指南京門戶

為了確保一擊而破弘光南明的南京門戶,多鐸集團配屬了滿清當時戰力最強的重軍主力。

清軍重軍,是中國戰史最早的趨向近代化的技術兵種,即裝備當時最先進的精鋼鑄造的前裝滑膛加農炮,即紅衣大炮的滿清大軍火炮兵團。

在戰役上,掩護和支援多鐸集團全力攻擊南明最後的軍政基地南京京畿,多爾袞手令固山額真準塔部5萬精銳騎兵,沿運河水路並進,協同南進。

多鐸集團全是百戰精兵,進軍也很神速,所到之處,李闖和南明潰軍再無鬥誌,無不望風歸附。

南下入豫到渡過淮河,不過一月,豫親王多鐸集團及固山額真準塔部,便挾裹

碎,四麵漏風;民心離散,防無可防。此刻,再加上險境布勢待戰,天亡南明!當時,弘光南明朝廷既逢內戰,又遭南侵,四麵用兵,亂作一團,更無主張。唯獨馬士英未雨綢繆提出待機退出南京,向貴州撤退的主張。潛招黔兵入衛◇為走貴陽計,無疑,四麵楚歌下,這是相對冷靜的緩兵之計。

然而,這條相對冷靜的緩兵之計,卻沒有被高不成低不就的弘光南明權臣們采納。最終,明軍還是按照史可法戰略,預備收縮兵力與清軍大戰。

1645年農曆4月17日,史可法以兵部尚書兼淮揚督師,發了\"邀令諸將回援\"的調兵命令,並連夜趕往揚州。

回援命令下達,此刻江南四鎮中,睢州之當然,在努力讓後金向清朝轉向時,皇太極也在努力讓後金的生存壓力減低。而緩解生存壓力的方式,最主要就是通過戰爭去擴張後金的領地,獲取人口、財富。皇太極在位期間,屢次征討蒙古、朝鮮,明朝在關外修建的防禦性城池,還多次派兵深入到明境,幾乎無一年不在打仗。打仗是為了獲取更多的資源,用後金八旗將士的性命去擴張。就後金軍隊的幾次入關來說,收益巨大,可風險也是不小。明軍雖然不太敢跟後金軍隊野戰,可明朝那麼大,總有幾個不怕死的頭鐵之人,比如盧象升等。所以,後金軍隊或清軍每次入關,損耗也是有的,或多或少而已。不過,隻要戰後獲取的財富、人口、資源、池的數量,能超過戰損,就都還是賺的。1、戰事之初的總體局勢“登萊之亂”,肇始於明崇禎四年底的“吳橋兵變”。當時,後金方麵圍攻遼西大淩河,明廷令登萊巡撫孫元化出兵增援,而孫元化便派遣孔有德等皮島舊將率部出征。但後者行至吳橋縣(河北)時,卻聚眾嘩變,掉轉矛頭,一路劫掠,攻向登州。由於孫元化的戰意不堅(主張招撫),加之城中有耿仲明等人作內應,孔有德叛軍遂於崇禎五年正月初三輕易攻陷登州。如果說此前的“吳橋兵變”還可視為一場普通嘩變的話(明代中後期,嘩變之事並不鮮見),那麼,至此登州失陷、巡撫被俘,這顯然就已經是公開叛亂了。攻陷登州之後,孔有德叛軍攫取了大量糧餉器械。清初掖縣文士毛霖在《平叛記》中記載道:“(城中)馬三千匹,餉銀十萬,紅夷大炮二十餘位,西洋炮三百位,其餘火器甲杖不可勝數,皆為賊有。”在實力大為增強之後,叛軍也蠢蠢欲動,大炮二十餘位,西洋炮三百位,其餘火器甲杖不可勝數,皆為賊有。”在實力大為增強之後,叛軍也蠢蠢欲動,籌劃起下一步的打算。關於孔有德發動叛亂的目的,史料中的直接記載雖然不多,但也能看出些許端倪。如《明史徐從治傳》中記載:“有德既破登州,推九成為主,己次之,仲明又次之。用巡撫印檄州縣餉,趣元化移書求撫於(餘)大成曰:‘畀以登州一郡,則解。”通過“畀以登州一郡”之語不難看出,孔有德等人的真實想法近似於“割據登州”。這種濃厚的軍閥地盤意識,多半是在皮島時受到了毛文龍的影響。而為了在與明廷的談判中占據主動,叛軍決定以攻代守,開始攻掠周邊州縣,東西2、東線戰事的大體經過在戰事之初,叛軍氣焰囂張,總體處於進攻態勢。但其在東西兩線的進展速度卻有明顯區別。光緒版《增修登州府誌》(下同)載:“賊攻黃縣……十三日,城陷;...十四日,招遠以城降。又撲福山,知縣朱國梓力禦之。二月初三日,進攻萊州。”從以上記載不難看出,起初叛軍曾試圖東西線並舉(黃縣、招遠在西,福山在東),但在東線進攻福山受挫之後,便將重點轉向西線。而福山能夠成功抵禦住叛軍的進攻,時任知縣朱國梓可謂功勞卓著。朱國梓為遼東貢生出身,係明末邊將朱梅(曾跟隨袁崇煥效力)之子,因此頗知兵事。在登州失陷之後,朱國梓當即修繕城池、穩定人心、著手備戰,為防禦的成功奠定了基礎。事後當地還專門為之建祠,以紀念其功德。關於朱國梓采取的具體舉措,清乾隆版而福山能夠成功抵禦住叛軍的進攻,時任知縣朱國梓可謂功勞卓著。朱國梓為遼東貢生出身,係明末邊將朱梅曾跟隨袁崇煥效力)之子,因此頗知兵事。在登州失陷之後,朱國梓當即修繕城池、穩定人心、著手備戰,為防禦的成功奠定了基礎。事後當地還專門為之建祠,以紀念其功德。關於朱國梓采取的具體舉措,清乾隆版《福山縣誌》(下同)載:崇禎五年正月,郡城陷,風鶴甚緊,知縣朱國梓為遼宿將梅子,亦曉兵科,糾紳士誓守,勸諭富豪輸粟,收兵擇弟有材幹者假千把總…....括置將軍孢、佛郎機、三眼槍、萬人敵甚備….…...儼然巨鎮矣。”由於朱國梓等人的部署得當,叛軍無機可趁,加之其進攻重點在西線的萊州。因此,自崇禎五年二月之後,便停止在東線的攻勢。《福山縣誌》載:“自二月後,(敵)無一騎敢過邑東。”萊州,控扼膠萊河口,在當時係半島與內地交通之咽喉。叛軍若占據萊州,進可直逼青齊,退可畫河自守。因此,在“登萊之亂”中,雙方對萊州的爭奪尤為激烈。叛軍在人數方麵占據優勢,且裝備有紅夷大炮等火器,萊州城中的防守壓力可謂巨大,多次派人突圍求援。在此背景下,明廷決定於東線轉守為攻,向登州城進軍,以從叛軍背後進行牽製。《增修登州府誌》載:“四月,……登鎮新任副總兵吳安邦奉令屯寧海,率文登兵間道規取登州,福山百戶劉師吉率鄉勇以從。”此舉頗合兵法上“圍魏救趙”之意,如若成功,“登萊之亂”的進程或許可以改寫。但可惜由於吳安邦統禦無方,東線明軍雖一度攻至登州城郊的迎仙橋,但卻功虧一簣,被城中留守的叛軍擊敗,福山百戶劉師吉戰死沙場。《福山縣誌》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