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激昂的太學生們(1 / 2)

曆史沒有發生偏差,曹操棒殺了,此時尚為小黃門的蹇碩的叔父。

而這一結果,在整個洛陽城,掀起了軒然大波。其中,自然包括了,太學生這個群體。

屋外,正下著雨,雷鳴聲陣陣。屋內,眾太學生,議論聲紛紛。

一個約莫十六七歲的少年,身形魁梧:“諸君,當為曹縣尉張目!”

這人是故揚州刺史,現為使匈奴中郎將的,臧旻之子,臧洪。

在去年底(公元174年),臧旻因平定徐生祖孫三代,在揚州一帶的農民起義,遷使匈奴中郎將。其子臧洪,也因此得以拜為童子郎,入太學。

可以說,沾他父親的光,這個臧洪入太學讀書,乃是走一個過程。之後,他的前途,是板上釘釘的事。

因而,有不少的太學生,依附在他的身旁,以求打點好與他的關係。

“那蹇虞乃是閹宦蹇碩的叔父,不遵法紀,死有餘辜。”

“對,死有餘辜。”

……

眾太學生紛紛附和。

這便是當時的政治環境,宦官一方把持著朝政,士人一方把持著輿論。你罵你的人,我弄我的權。

隻要不涉及到宦官的切身利益,他們也不會費盡心思,去堵悠悠眾口。

之後,太學生們的聲討對象,從蹇虞這個違紀個體,又上升到了整個宦官群體。

畢竟,在他們眼中,就是因為這些宦官把持朝政,選拔官員完全依靠裙帶關係,斷絕了正常的仕官途徑,這才讓他們為官的前途,變得如此坎坷。

曹操此舉,無疑是給了他們,一個宣泄的借口。

前番,漢靈帝同意蔡邕上書,正定儒家五經的詔令。在他們眼中,整頓吏治的行為,是這天子聖明的表現。

因而,這一係列的事件,振奮了眾太學生。他們認為,成年的天子終於意識到了,政治的混濁,想要撥亂反正。很快,他們將迎來春天。

坐在劉備身旁的杜隴,感慨道:“李校尉(李膺,李膺曾任司隸校尉)、陳太尉(陳藩)那時,我尚未入太學,不能一睹當時的盛景。如今,我能親曆,不枉來此走一遭。”

杜隴所說的盛景,自然是桓帝時,浩浩蕩蕩的“清議之風”。

本初元年(公元146年),時年九歲的漢質帝劉纘,因“親切”地稱呼,當時的外戚梁冀為“跋扈將軍”後,被其毒殺。

是的,董太師不是第一個毒殺皇帝的。在東漢,皇帝是一個高危職業。

年僅十四歲的漢桓帝劉誌,在恐懼中繼位。之後,忍耐了十三年的劉誌,在廁所召集了五個宦官,發動了政變,奪回了政權。

後來,這五個宦官因功被封為侯。自此,宦官的權勢,與日俱增。朝中的公卿,紛紛倒向宦官一派。

而士大夫中,有不要臉麵的一派,自然也有正直的一派,不願與其同流合汙。這一派,被稱為“清流”。

“清流”派為首的,便是李膺和陳藩。

後來,或許是宦官的氣焰,太過於囂張。在漢桓帝的支持下,“清流”一派的士大夫,利用手中的職權,大肆打擊宦官及其爪牙。

正在那時有一個人,名叫“範榜”的遊學之士,來到洛陽。他喜好品評公卿士大夫,議論時政,激揚名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