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昆侖山發脈(1 / 3)

第一章 昆侖山發脈

昆侖山在中國神話傳說中曾是一座非常著名的神山。比如《山海經》、《禹貢》、《水經注》對它都不隻一次提到,其中描述往往帶有極為神奇的色彩。它是“天帝的下都”,諸神的樂園;它方圓數百裏,高插雲表,雄峻巍峨。這裏有西王母的瑤池,有結有珍珠和美玉的神樹。

它既是中國的神話之山,是中華民族神話傳說的搖籃,也是中國曆史文化的發端。古人尊昆侖山為“萬山之宗”,是“神聖”之境,編織出了許多美麗動人的神話傳說。因此昆侖山在中國的神話與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可是,這座在中國神話傳說與曆史文化中占據極其重要的高位的神聖之山竟然被我們的先民遺失了它的具體地點和方位,成了一個難解的地理之謎!是我們的先民集體性失憶,還是它本來就不存在?難道一座這麼重要的神聖之山在數千年的時間之河的衝涮之下竟然悄悄隱形?可是再看看《山海經》等書中所記載的其他地名,比如不周山、鍾山之類到現在不也一樣眾說紛紜,令人莫衷一是嗎!可笑的是,當初人們對這些神話傳說與曆史文化絲毫不加重視、不知愛惜與保護,甚至肆意、故意地破壞、踐踏它的存在,一旦失去它的蹤影、感到它的珍貴之後,又根據對書中一言半語的記載而按圖索驥,竟把這座當時位於天地之中、繁華奇麗的“神聖之山”考證到了古人極難涉足的西疆,考證到一片荒涼冷酷的冰川雪原。我們真不知道先民們是怎麼膜拜這座自己從未到過、見過的聖山的。

神話中的昆侖山處於天地中心,處於大地的腹心部位,人類環繞在它的周圍,眾神居住於其上,還有宇宙樹等眾多神物。而現今的昆侖山我們的先民根本不可能在其周圍生活的。所以我們應知道,中國古代神話中的昆侖山與現今我們所說的昆侖山絕對不是一個相同的概念。

那麼這座古代先民所說的昆侖神山到底在哪兒呢?也許,我們要找到這座聖山,還它本來的麵目,就應從古代先民所生活的地域去找,從神話傳說所可能發生的土地上去尋找它的蹤跡。

這座昆侖神山遠在天邊,近在眼前,它就是位於富庶的陝西河渭平原上的“西嶽”華山。原因如下:

1、它南接秦嶺,北靠黃河與渭水,是中國大地遠古文明的心髒地區。華山地區自從遠古以來就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據清代著名學者章太炎先生考證,“中華”、“華夏”以及中國漢族的前身“華族”都是因為華山而得名。《尚書》裏已經就有關於華山的記載;《史記》中也載有黃帝、堯、舜在華山巡遊的事跡。

2、炎帝黃帝的出生地都在此附近。它西是陝西,為炎帝族的發祥地,東是河南中原,正是古代神話傳說中黃帝軒轅族的發祥地。它夾在炎帝與黃帝兩大神話傳說中誕生地的中心地帶,自然有可能被這兩大部族當作一座“天地中心”的聖山而對它膜拜與敬祀。

3、炎黃大戰、黃帝與蚩尤之戰的許多地點比如阪泉、涿鹿、常羊山都在華山附近,在這裏可以找到大量流傳下來的關於這些戰爭的傳說與古跡遺址。關於大戰在此地發生的種種傳說遠比將戰場移到極其遙遠荒僻的今河北涿鹿之地要更有說服力與可信性。

4、古代傳說中的堯舜禹所建之都也在此附近,圍繞在華山的北方與東方。

5、古代夏商周三朝的興衰、戰爭也多與此地有關。禹子啟所建立的夏朝被東方的商朝打敗後,被趕往西方,遷移到華山地區及其西部與北部;然後,在華山地區興盛強大起來的周朝再經過這兒征服了東方的商朝。周朝所建立的兩個都城也恰好位於華山的兩邊,似乎從另一個側麵也證明了華山在古代中國的中心地位。

雖然它過去雄踞於遠古中國的繁華中心,但後來戰亂頻仍,朝代更迭,各民族間遷徙不定,戰敗者文化湮滅無聞,有關他們的一切神話傳說、宗教信仰也被破壞殆盡,戰勝者用他們本族的宗教信仰與神話傳說來代替了戰敗民族的一切,於是中國才有了包括昆侖山在內的那些失蹤的山水、文化之謎。雖然如此,這些最為明顯的直接的理由,還是使我們相信,古代華山就是先民們神話傳說所說的昆侖神山。

昆侖之山

昆侖山,又稱昆侖虛、昆侖丘或玉山。亞洲中部大山係,也是中國西部山係的主幹。西起帕米爾高原東部,橫貫新疆、西藏間,伸延至青海境內,全長約2500公裏,昆侖山西起帕米爾高原,平均海拔

5500-6000米,寬130-200公裏,西窄東寬總麵積達50多萬平方公裏。昆侖山在中華民族的文化史上具有“萬山之祖”的顯赫地位,古人稱昆侖山為中華“龍祖之脈”。如李白的“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台月下逢”的美詩,毛澤東的“橫空出世,莽昆侖”的華章,女媧煉石補天、精衛填海、西王母蟠桃盛會、白娘子盜仙草和嫦娥奔月等。中國古典名著《西遊記》、《封神演義》和金庸的《天龍八部》等多部通俗小說都提到昆侖山。

昆侖山,是我國最大的山脈。層峰疊嶺,勢極高峻。狹義的昆侖山,其西自帕米爾高原之嶺發脈,沿新疆、西藏之邊境入青海,貫穿青海中部。其支脈在青海從西向東分布為:可可西裏山,巴顏咯拉山,阿尼瑪卿山等。奇峰亭亭玉立,傳說是玉帝兩個妹妹的化身。昆侖山在中華民族文化史上有“萬山之祖”的顯赫地位。是明末道教混元派道場所在地。是中國第一神山。

廣義的昆侖山,將中國內地昆侖山分為北、中、南三大支。北支為陰山山係,由托古茲達板起,出青海省,越甘肅省,折東北經寧夏、內蒙、黑龍江、吉林、遼寧諸省,複南延而入河北、山東,盡於運河東岸。隨地異名曰祁連、賀蘭、陰山、興安嶺、完達、長白、勞山、泰山、管涔、太行、恒山等山脈。中支稱北嶺山係,自巴顏喀拉山起,斜貫青海省,東延經甘肅、四川、陝西、河南、安徽諸省,盡於洪澤湖畔。即岷山、秦嶺、伏牛、大別、皖山、霍山等山脈。南支稱南嶺山係,自青藏之交的唐古拉山脈起,南下入四川、雲南二省,合雪山、高黎貢山等為橫斷山脈,再向東南經兩廣、福建、浙江等省,盡於東海之濱。即雲嶺、五嶺、羅浮、九連、武陵、廬山、括蒼、天目等山脈。從以上分布看,昆侖山脈遍布全國,發脈及三大支係均經青海聚散。

我國古籍所稱昆侖,大率僅指中支上段,即青海段。《水經注》雲:昆侖墟在西北,地之中也。故昆侖可稱為千山之祖,青海可稱為昆侖之根基和“地之中也”。

毛澤東的《念奴嬌?昆侖》:“橫空出世,莽昆侖,閱盡人間春色。飛起玉龍三百萬,攪得周天寒徹。夏日消溶,江河橫溢,人或為魚鱉。千秋功罪,誰人曾與評說?”從空間看,昆侖橫空出世,屹立世界屋脊,山脈莽蒼,綿延不絕;從時間看,時光如水,千秋流淌,昆侖雖經曆億萬年,卻是世界上最年輕的山脈。再從一年微觀,春色蔥綠,冬日雪白,夏季冰雪消融,秋天江河滔滔。古人以天地四方(空間)為宇,古往今來(時間)為宙。昆侖乃宇宙之大觀也。

昆侖之水

河出昆侖。黃河發源於昆侖山支脈的巴顏喀拉山,東下繞行阿尼瑪卿雪山多半周,轉西行至龍羊峽,然後一直向東,至積石山出青海。

古代流行“黃河重源”之說。即黃河發源於昆侖山,流到蒲昌海(即今羅布泊)而潛入地下,到積石山再流出地麵,然後東流入海。從昆侖山到蒲昌海的這一段,其實就是今天的塔裏木河。雖然後人批評重源說“灼然荒唐”,但黃河潛流之說仍是很有趣味的事。《山海經》曰:“積石之山,其下有石門,河水冒以西流。”這裏的積石山,是今天青海南部的大積石山(大雪山)。根據“冒以西流”,應是黃河轉過阿尼瑪卿山向西流淌的河曲一帶。故我國古代稱同德、興海之間黃河為河源、河首。由於西羌之析支羌曾居此地,又名析支河。《玄中記》雲:“天下之多者,水也。浮天載地,高下無所不至,萬物無所不潤。”重出積石的黃河,不僅浮天載地,創造人間奇跡,而且滋潤萬物,創造了河源豐沃的土地和草場。

昆侖山青南高原是眾多河流的發源地,長江、黃河、瀾滄江、怒江均發源於此。據統計,青海省集水麵積超過500平方公裏的河流有271條,湖麵在0.5平方公裏的湖泊有439個,被稱為“中華水塔”。因此,昆侖山又可稱為“萬河之源”。《管子》曰:水者,地之血氣。水為生命之源,江河之水如乳汁,如血脈,養育了中華民族。

神話中的昆侖山

槐江山向西南四百裏的地方是昆侖山,是黃帝在下界的都邑。昆侖山由神陸吾主管,他還管理著天上九域。陸吾人麵虎身,虎爪,九條尾巴。山中的土螻,喜歡吃人。土螻生有四隻角,安靜時像隻大山羊。山中還生長著一種叫做欽原的大鳥,形狀像馬蜂,大小類似鴛鴦,欽原如果螫了其他鳥獸,這些鳥獸就會死掉,如果螫了樹木,這些樹木也會枯死,人遇上它凶多吉少。還有一種鶉鳥,它管理黃帝的各種器具和服飾。山上有一種名叫沙棠的樹,形狀同棠樹相似,黃色花朵,紅色果實,果實的味道像李子,但沒有核。沙棠可以用來防禦水災,如果人們吃了它的果實就不會淹死。山中的薲草形狀像葵,味道像蔥味,吃了它可以解除疲勞。河水發源於此,向南流去,然後再向東流入無達。赤水也發源於此,向東南流去入汜天之水。洋水也發源於昆侖山,向西南流入於醜塗之水。黑水也從昆侖山中流出,向西南流入大杅。這裏生長著很多奇異鳥獸。〔神陸吾,據郭璞注釋,就是肩吾,莊周曾說:"肩吾得之,以處大山。"形體象虎一樣的陸吾神,說就是《海內西經》中的開明獸。鶉鳥,是鳳凰之屬的鳥類,《海內西經》中說,昆侖開明西北皆有鳳凰,就是指的這種鶉鳥,《禽經》中說:“赤鳳謂之鶉。”〕

昆侖泉的傳說

位於昆侖河北岸著名的小鎮納赤台正中,海拔3700米,,是一泓優良的天然礦泉,被視為昆侖奇觀。納赤噴泉,一大一小,相距50米,大泉在青藏公路路邊,泉眼周圍用塊石砌成外圓內八角形、高一米的泉台,泉口直徑1.6米,泉眼水深1米,旁邊有一出口。昆侖泉泉水很旺,日夜不停地向外噴湧,不時翻起層層小浪花,並發出響聲,全年水溫恒定為20℃。泉池四周由花崗石板砌成的多邊形圖案,中央一股清泉從池地驀然噴湧而出,形成一個晶瑩透明的蘑菇狀,將無數片碧玉般的花瓣拋向四周,似一朵盛開的蓮花,又似無聲四濺的碎玉落入一泓清池,然後奔向滔滔的昆侖河。

至今在納赤噴泉還流傳著當年文成公主進藏時在此歇息的傳說。相傳,文成公主遠嫁吐蕃時,隨身抬了一尊巨大的釋迦牟尼佛像。當公主一行來到昆侖山下的納赤台時,由於山高路遙,人馬累得精疲力竭。於是,公主命令大隊人馬就地歇息。當夜做飯時,才發現附近沒有水,大家隻好啃完幹糧,和衣而睡。第二天早上,人們醒來時,發現昨晚放釋迦佛像的山頭被壓成了一塊平台,離平台不遠的地方,一眼晶瑩的泉水噴湧而出,淙淙流淌。人們一下子明白,這是釋迦佛把山中的泉水壓了出來。虔誠信佛的公主為了表達對佛祖的敬意,把自己身上的一串珍珠拋在泉眼裏,泉水變得更加清涼甘甜。由此,人們把納赤台稱為“佛台”,把昆侖泉稱之為“珍珠泉”。還有一個傳說是創造神凡摩赴昆侖山瑤池之畔的西王母壽宴後歸途中,飲興未艾,信手把樽暢飲西王母饋贈的瑤池瓊漿,金樽擲地,瓊漿四溢。其乘坐的蓮花神龕化為赤台群山,溢出瓊漿化為昆侖泉。

昆侖泉是昆侖山中最大的不凍泉,泉水是昆侖山冰雪融化後滲入地下流動噴湧出來的,不僅澄澈清冽,晶瑩透明,甘甜醇美,潔淨衛生,加上這裏海拔高,沒有汙染,被譽為“冰山甘露”。該泉水屬低礦化度重碳酸氯化物、鈣鎂型礦泉水。它噴出地層前,在地下蘊藏潛流達20餘年,從周圍環境中溶解鍶,鈣、鉀、碳酸氫根等對人體健康有益的化學元素。其中鍶含量達0.7毫克/升,對治療高血壓、心髒病、動脈硬化等疾病有較好的療效,為優質、天然飲用礦泉水。現建有昆侖泉亭,亭內立有昆侖泉碑,是世界屋脊汽車探險線的必經之地,昆侖山道教聖境尋祖遊的重要景點之一。

玉虛峰傳說

昆侖山口地處昆侖山中段,格爾木市區南160公裏處,海拔4772米,相對高度80-100米,亦稱“昆侖山埡口”,是青海、甘肅兩省通往西藏的必經之地,也是青藏公路上的一大關隘。昆侖山口地勢高聳,氣候寒冷潮濕,空氣稀薄,生態環境獨特,自然景象壯觀。這裏群山連綿起伏,雪峰突兀林立,草原草甸廣袤。尤其令人感到奇特的是,這裏到處是突兀嶙峋的冰丘和變幻莫測的冰錐,以及終年不化的高原凍土層。冰丘有的高幾米,有的高十幾米,冰丘下麵是永不枯竭的涓涓潛流。一旦冰層揭開,地下水常常噴湧而出,形成噴泉。而冰錐有的高一二米,有的高七八米。這種冰錐不斷生長,不斷爆裂。爆烈時,有的噴漿高達二三十米,並發出巨大的響聲。昆侖山口的大片高原凍土層,

雖終年不化,但凍土層表麵的草甸上卻生長著青青的牧草。每到盛夏季節,草叢中盛開著各種鮮豔奪目的野花,煞是好看。

昆侖山山口是青藏公路穿越昆侖山脈的必經之地,咽喉之所,是世界屋脊汽車探險線的必經之地,昆侖六月雪觀光的重要景點。許多過往行人來到這裏後,都要在此駐足觀賞一番。1956年4月,陳毅副總理在前往西藏途中路過昆侖山時,激情滿懷,詩興大發,當即寫了一首《昆侖山頌》。詩中寫道:峰外多峰峰不存,嶺外有嶺嶺難尋。地大勢高無險阻,到處川原一線平。目極雪線連天際,望中牛馬漫逡巡。漠漠荒野人跡少,間有水草便是客。粒粒砂石是何物,辨別留待勘探群。我車日行三百裏,七天馳騁不曾停。昆侖魄力何偉大,不以丘壑博盛名。驅遣江河東入海,控製五嶽斷山橫。

昆侖山口標記碑分為主碑、副碑、陪碑、雕塑、底盤五部分,材質為漢白玉。主碑高4.767米,是昆侖山口海拔高度的千分之一,碑底座用花崗岩塊石砌成9.6平方米基礎,象征她屹立在祖國960萬平方公裏的堅實土地上。昆侖山口碑南側立有昆侖山口紀念碑及傑桑?索南達傑紀念碑,紀念這位為保護可可西裏野生動物而捐軀的藏族優秀兒子。

離昆侖山口不遠的東西兩側,海拔6000米以上的玉虛峰和玉仙峰亭亭玉立,終年銀裝素裹,雲霧繚繞,形成聞名遐邇的昆侖六月雪奇觀。玉虛峰,位於昆侖山口東麵。這是一座海拔6500多米的雪山冰峰,峰頂高聳巍峨,山體通坡凍封雪裹,山腰白雲繚繞,看上去猶如一位銀裝素裹,亭亭玉立的女子,昂然挺立在群山之上。玉虛峰相傳為玉皇大帝的妹妹玉虛神女居住的地方。傳說,當年玉皇大帝見昆侖山雄偉高大,氣勢軒昂,景象萬千,且離天庭很近,便在昆侖山頂修建了一座軒轅行宮。玉帝的妹妹玉虛得知後,很不服氣,說玉帝霸占的地方太多了

,不僅占了天上,還要把地上的好地方也據為已有。玉帝沒有辦法,隻好把其中的一座山峰讓給了玉虛。玉虛便在這座山峰上為自己修築一座冰清玉潔、俏麗奇美的行宮,而且經常帶著眾姐妹到此遊玩,所以,這座山峰就叫玉虛峰。

登天有入地之門

神話是地理環境與曆史文化的結合物,昆侖是中國神話之源。最著名的昆侖神話傳說莫過於西王母和女媧。

《山海經》雲:“西海之南,流沙之濱,赤水之後,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侖之丘。其下有弱水之淵環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輒然。有人戴勝,虎齒,有豹尾,穴處,名曰西王母。”據省內人士考證,昆侖山應在青海湖(西海)之南,湖東沙漠(流沙)之濱,黃河(赤水)之北(後),大通河或黑河(黑水)之南(前)。推理應為湟源、共和、貴德三縣交界處的野牛山。其海拔4898米,山頂積雪常年不化。西王母“穴處”在日月山下湟源宗家溝石洞群。“弱水”為倒淌河,周穆王宴請西王母的瑤池就是青海湖。藏族群眾每年祭海就是祭祀西王母。據有人研究,崇尚西王母為西方神靈,除堯帝派穀神後稷見西王母學種莊稼,大禹曾拜西王母學治水外,也與紡織技術有關。衣裳之原於禦寒。故西北之人有衣時,東南無衣也。

女媧補天是因為“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據研究,秋神共工與冬神顓頊因季節交替而爭鬥,最後失敗的是共工。古人的宇宙蓋天說認為,支撐蒼天的八個天柱,西北方位的天柱為不周之山,又叫幽都之門,所吹不周之風來到人間的時候即為立冬節氣。不周山我意應為阿尼瑪卿雪山。其餘脈西傾山在河南縣一帶,也有“地傾西北”之意。

女媧煉五色石“補天”,據研究是以修訂曆法來“補天”。新的“五色石”曆法,為一年分五個季節,分別以五種顏色代表,每個季節2個月,全年共分為10個月。據考證,中國古代確實存在五季十月的五行曆法。其中五個季節(春、夏、季夏、秋、冬),五個方位(東、南、中、西、北),分別以五種顏色(青、紅、黃、白、黑)代表。

從以上神話傳說可以看出,昆侖是登天有級、入地有門的宇宙中心,她與具體的地理環境、千年的人文曆史、一年四季的變化交織在一起,形成了中華民族的千古文明。

(四)昆侖政治

《水經注》雲:“昆侖之山三級,下曰樊桐,一名板桐;中曰玄圃,一名閬風;上曰層城,一名天庭。”《山海經》認為,昆侖山是天帝之下都。凡人登上第一級可不死,登上第二級可成精靈,登上第三級可成為神仙。在中國古代人的心目中,昆侖山是人間連接蒼天、大地的中心,是寄托平等社會和超脫自然束縛的政治神話。

萬山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