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 竹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1 / 3)

第一章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仿佛晚了一個季節,山外已是煙柳滿城烈日炎炎,而山裏因為四周環繞著青峰,所以一直是溫暖如春。這座山遠遠望去其貌不揚,妙處全在山穀內。一灣曲曲折折川流不息的山泉象一條玉帶環繞著山穀,清清翠翠的幾杆秀竹象天然的屏風,掩映著寥若星辰的小木屋。

山裏的人家不是很多,常年居住在此卻很少與外界聯係,仿佛世外桃源一般自得其樂。雖然當今朝廷皇帝昏庸,貪官當道,搞得民不聊生。但是山裏地偏人稀,倒是躲過了一次次的兵役重稅,保持著一份寧靜與安詳。

林間一座小小的木屋,正好麵對著山穀內那一方翠竹林。清風撫過,輕靈靈飄落下幾片青竹葉,飛落在竹子編成的窗棱上。伴隨著一聲長長的歎息,一雙柔夷挑起幾片竹葉,細細打量著。

落日的餘暉穿過密集的翠林灑在她婀娜的身姿上,她穿著一件白色的衣裙,迎著風獨立在窗前,若有所思的看著夕陽下染紅的竹林。“去年紫陌青門。今宵雨魄雲魂。斷送一生憔悴,隻銷幾個黃昏”她喃喃低語著。世間美好的事物總是短暫的,人們又能挽留住什麼呢?她清秀的麵龐依貼著窗棱,眼神跟隨這濃濃的思緒飄移到山外。

“小姐,你又在吟詩呢。”一聲嬌啼把她拉回了現實。她回頭含笑不語。一位十五六歲的姑娘挎著竹籃走進屋裏。“小姐,你不要總是呆在屋裏,有空也到山外的集市上逛一逛。咱們搬到這裏也快三個月了,你天天這樣望著窗外,也不怕悶出病來”。

被喊作小姐的姑娘轉過身來,看看籃裏的東西,笑了:“湘兒,這一趟出門收獲不小哦。”湘兒一下子來了興致:“那當然,那還不是小姐的手巧,小姐,你是沒有看到,你繡的織品有多受歡迎,一會就賣光了。我聽布莊的老板說還有好幾位闊太太點名要你繡的織品呢。我看小姐最近瘦了不少,就在市集上買了點肉,待會我給小姐做幾樣地道的家鄉菜。”

這個湘兒一打開話匣,就滔滔不絕地講著市集的繁華和聽來的新鮮事。小姐微笑著聽著她說話,耐心等她講完了,心疼地幫她擦去臉上的汗水:“湘兒,讓你跟著我躲到這窮鄉僻壤之處隱居,真是委屈你了。。。”“喲,小姐你這是說哪裏話,當年我討飯到了麗媛坊門口,如果不是你挨了老鴇的一頓打,硬是把我留下,我早就凍死在京城的街頭了。這幾年你把我當親妹妹一樣照顧,我都不知道怎麼報答你呢?”說道這裏,湘兒眼圈都紅了。

清筠的眼睛也有些濕潤,抬起秀目憐惜的看著比她矮了半頭的湘兒,心潮翻湧。想起當年湘兒饑寒交迫蜷縮在門口的模樣,又一次拉扯著她的心。同時天涯淪落人,誰能料到曾經錦衣玉食明燭華堂,今日落得個以刺繡為生以竹屋為居了。

她苦笑了一下,隨手拿起桌上的書卷。此後,再無門庭若市,再無花天酒地,珠冠羅裳早已換作釵荊裙布。而當年那個名動京城讓無數達官貴人一擲千金的麗媛坊花魁葉清筠,如今隻是鄉野間普普通通的村婦。

離開了繁華之地,她毫無留戀,過去的歲月如同一場惡夢。如今這份寧靜正是她多年渴求而不得的。可謂造化弄人,她終於可以脫離紅塵,過著與世隔絕清清白白的日子。隻是內心總是懷著一份對湘兒的愧疚。雖然名為丫鬟,但是情同姐妹,怎麼忍心讓她也跟著一起吃苦。等到湘兒再大一點,就托老家的熟人給她尋一個好人家,也算了了一份心事。

忽然,窗外傳來時高時低的人語聲和搬東西的撞擊聲。湘兒探頭望去,“一定是南山上剛搬來的那個書生,那個人可真怪,行李到沒多少,隻帶來好幾箱子書。我在路上不小心撞到他的箱子,他嚇得臉都白了,我說我沒事不用擔心。結果他哈哈大笑,說是擔心我撞翻了他的書箱。”湘兒噘著小嘴,不滿的嘟囔著。

愛書成癡?又是一個書呆子。她歎了口氣,看來以後還是少出門,免得碰到這個酸腐的書生。朝廷的科舉製度不知道坑害多少年輕人,要麼掉進書袋一輩子窮困潦倒;要麼就鑽營官場,巴結權貴。她沉重的合上書卷,一個熟悉的身影慢慢的浮現在腦海中。她冷然的一驚顫,不要在回到過去,不要!

她猛地一回身,仿佛想把那分湧上心頭的煩躁壓回體內。湘兒一點也沒有發覺小姐的變化,繼續說道:“小姐,你說那個人怪不怪,身無長物,可是書到不少。最奇怪的就是他帶來的那把琴,竟然尾部是燒焦的。這也能用嗎?”

“焦尾琴”清筠心裏一驚。傳說漢朝時,吳國人燒桐木煮飯,蔡邕路過時聽見燒火的聲音很響。便將燒了一截的桐木帶回去製作了一張古琴,果然琴音美妙。後來人們就叫它“焦尾琴”。這個書生怎麼會有這把古琴呢,自漢朝以來就流失在民間,不知所蹤,不知道湘兒看到的是不是那把古琴。

她的視線穿過茂密的竹林,追尋著漸行漸遠聲音。林外住的是個什麼樣的人呢?來備考的窮酸書生,還是躲到山裏不被世人接納的怪人。唉,她又歎了口氣。那自己呢,又算什麼。不管是王公貴族還是貧民百姓,在山裏都是一樣的孤寂和落寞。

第二章

清晨,當第一縷曙光穿過山穀,染金了一片翠色的林海。伴著屋外清脆的鳥啼,林間回蕩起音揚頓挫充滿著磁性和剛健的誦讀聲。一個高大的身影,手捧著發黃的書卷,陶醉在清晨空穀回音的意境中。他滿足的聽著聖人的經典詩句,在林間的自然的合奏中,增添著幾分清雅和肅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