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第一節
耕作學:是研究建立合理耕作製度的技術體係及其理論的一門綜合性應用科學。
耕作製度:是農業生產的基本性製度,是一個地區或生產單位作物種植製度以及與之相適應的養地製度的綜合技術體係。
耕作學的研究對象:是耕作製度,是一個地區或生產單位農作物種植製度以及與之相適應的養地製度的綜合技術體係,其內容包括熟製、作物布局、種植方式、輪作和連作等種植製度,以及土壤耕作、地力培育、農田保護等養地製度。
一、種植製度:是指一個地區或一個生產單位作物組成、配置、熟製和種植方式的綜合體係。種植製度是農業生產最基本的製度。是促進農業增產增收的根本性措施和重要標誌。
1.作物布局:是指一個地區或生產單位作物結構與配置的總稱,是種植製度的主要內容與基礎。
2.複種和間混套作:都屬於多熟種植範疇,不僅是傳統農業的精華技術,也是現代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3.作物輪作和連作:作物輪作是指在同一塊田地上,在一定的年限內有順序地輪換種植不同作物的種植方式。在不同年度或不同季節倒換種植另一種作物,一般稱為換茬或倒茬。連作是指在同一塊田地上在一定的時期內連年種植相同作物或采用相同的複種模式的種植方式。
二、農田養地製度
農田養地製度是指與種植製度相適應的以地力培育及保護為中心的技術體係,主要包括土壤耕作製、施肥製、農田灌溉製及作物病蟲雜草防除製等內容。
農田養地製度的主要目的是為農作物生長發育提供所需的水、肥、氣、熱等生活要素,保證地力常新和作物持續高產。保持和提升農田土地肥力,是支撐農作物生產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
養地製度的階段:①原始農業主要靠撂荒等自然措施恢複地力;②在傳統農業階段主要靠有機肥、綠肥、輪作、耕作等措施進行養地;③在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過渡階段是靠有機肥和化肥結合的養地措施;④在現代農業中,主要是靠化肥、農藥和保護性耕作等進行養地。
1.土壤耕作:主要任務是根據作物的生長發育需要,通過合理的耕作措施調整土壤耕層和地麵狀態,調節土壤水分、空氣、溫度和養分的關係為作物播種、出苗和生長發育提供適宜的土壤環境。
適宜的土壤環境是作物高產的必要條件;以少耕、免耕和秸稈覆蓋為特點的保護性耕作是土壤耕作的發展趨勢。
2.土壤培肥:是通過人為措施提高土壤肥力的綜合技術體係。其核心是建立農田有機質、養分、水分用養結合的平衡體係。施用化學肥料目前仍是促進土壤養分平衡和擴大農田物質循環的主要措施。
三、耕作學的主要特點
1.實用性:其發展過程始終結合我國農業生產實踐,進行不斷的積累、更新和完善。
2.綜合性:耕作製度涉及一個地區或生產單位的農作物構成配置、熟製和種植方式、土壤耕作管理。以及與其相適應的資源利用保護與調控,也同時與養殖、加工業等密切相關,體現出種、養、加的協調關係和總體優化設計功能。耕作學具有技術組合功能和宏觀管理功能,是宏觀軟技術與微觀硬技術的結合,宏觀與微觀結合是耕作學科突出的特色,也是耕作學時效性強和生產指導作用大的主要原因。
3.交叉性:耕作學之所以顯著區別於作物栽培學等學科,主要原因在於耕作學注重整體性、綜合性,強調技術環節有機銜接與技術組裝集成,而不像作物栽培學隻注重某個農藝措施的效果
4.區域性:因地製宜是耕作製度發展遵循的基本原則
四、耕作學的主要任務
①耕作學必須立足於建立合理排作製度的基本目標,有效確定在各種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背景下,區域耕作製度持續高效發展的基本原則、技術體係和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