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158年,揚州。
二十四橋附近立著一座涼亭,雖然彩漆已經褪盡,欄杆已被燒毀,飛簷翹角有些殘缺,卻也依稀辨得出“牡丹亭”三個字。
柳夢梅負手站在涼亭裏,望著遠處,陷入了沉思。涼亭周圍牡丹開得正豔,一片片花瓣緊湊地挨在一起,層層疊疊,豐腴嬌媚,有碗口那麼大。綠牡丹猶如碧綠的玉盤,黃牡丹像金燦燦的太陽,粉牡丹像瑰麗的晚霞,紅牡丹猶如燃燒的火焰。微風輕撫,花朵左右搖晃,蝶兒在其間翩翩起舞。
在一百米開外的二十四橋上,一名女子款款玉步地走上拱橋,後麵跟著一個女使,雙手摟著一件物什,看樣子像是錦緞。
這名女子叫杜麗娘,是揚州知州杜寶的千金。她對身後的女使說道:“春香,那邊的花甚是繁茂,景致不錯,我們過去瞧瞧。”說罷,她下了橋,穿過輕柔如絲絛般的柳樹,來到牡丹花前。雖然兩人相距很近,僅有十步之遙,但杜麗娘沒有看見涼亭裏站著的人。柳夢梅卻看清了她的模樣,柳眉彎彎,明眸皓齒,一雙靈動的眼睛明亮有神,仿佛能說話,身穿一襲粉紅色的襦裙,就像一朵剛剛綻放的牡丹花,生機勃勃。
杜麗娘在牡丹花前停下腳步,俯下身子,嗅了嗅花,然後歎了口氣,呢喃道:“原來姹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
在胡虜攻破揚州之前,揚州是天下聞名的大都會。四麵八方的商賈前往揚州做生意,大街小巷店鋪林立,茶館酒樓人山人海,各種各樣的商品應有盡有,不少文人墨客慕名而來,車馬往來不斷。那時的揚州繁華熱鬧,雄富冠天下。尤其是到了晚上,揚州十裏,燈火不滅,猶如白晝一般。河岸兩旁,每隔二十步便掛著一盞燈籠,歌聲、琴聲、歡笑聲不絕於耳,水上遊船如織。
可是,這樣的好景被胡虜的野心打破了。1129年,胡虜進犯。當時駐守江南的將領不戰而逃,胡虜不費吹灰之力,順利渡過淮河,隨後直奔揚州。
沒過多久,胡虜攻破揚州,大肆搶奪財物、殺人放火,無惡不作,城中的婦女、玉帛,都被胡虜一搶而空,來不及逃出的宮女和朝官女眷也都被胡虜抓走。胡虜在揚州城內擄劫了半個月,在退出揚州時,縱火焚城,燒毀了赫赫有名的摘星樓,揚州城隻剩下一片廢墟。
1141年,大宋和胡虜簽訂了《紹興和議》,雙方劃定了疆界,以南地帶屬於大宋,以北地帶屬於胡虜。此後,大宋便偏安江南。
十年前,官家任命杜寶為揚州知州,希望杜寶能夠重建揚州,恢複經濟,再現當年的繁榮。杜寶臨危受命。
十年過去了,杜寶兢兢業業、恪盡職守,揚州城慢慢有所恢複。不過,他沒有把真金白銀花在大肆修繕亭台樓閣上麵,而是用於安置流民、恢複經濟。如今,雖然眼前的牡丹花萬紫千紅,可涼亭破敗,二十四橋殘缺,不遠處的城牆坍塌,蕭條狼藉的景象讓人唏噓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