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全麵發展(1 / 3)

光和六年(公元183年)一月,北方的幽州下了一場入冬以來最大的雪,千裏冰封萬裏雪飄。到處是銀裝素裹,常言道:瑞雪兆豐年,看來今年又會是一個好年景。

家家戶戶都在喜氣洋洋的準備過新年。特別是高勇治下的三郡,重新丈量分配了土地,並且將零散居住地農戶集中,還修建了連接到大城鎮的道路。另外取消了一切苛捐雜稅,降低了百姓的賦稅,去年多餘的糧食可以按照一個合理的價格賣給官府。不僅如此,官府還開設了紡織廠,使得不能夠種地的婦女也可以在工廠工作為自己的家庭賺錢,為自己的孩子買新衣服。而對於工作時間官府也給與了規定,工資按月發放,而每工作六天就休息一天。每天工作四個時辰,超出的部分要加倍付給報酬。同時新式紡織機不但提高了織布的效率,還提高了布匹的質量,同樣的棉花紡出來的布匹要遠遠好於那些手工作坊,而且價格更為便宜。這使得三郡的百姓都可以買上一套上等布料做的新衣服。

陶瓷廠也擴大了規模,瓷器的花樣品種也越來越多,成品率也越來越高。雖然在本地燒瓷用的陶土並不是很好,但是由於開發的產品多樣,而且裝飾豐富就連山水畫也用在上麵,因此同樣有著很好的銷路。趙勝按照高勇的意圖,將陶瓷製品分為兩個部分,一個部分采用流水作業,每個工匠僅負責一個小部分,如此生產數來的瓷器雖然品種單一,卻能夠有著較低的成本,從而開始讓瓷器走入尋常百姓的餐桌上;另外一部分則是專人專工,每件都堪稱為藝術品,當然價值也就不菲,這些除了用來外賣之外,還有一部分是用來給朝廷的那些大官送禮。因為瓷器本上就代表了高貴,那些洛陽的達官貴人第一次接觸到這樣的器物時都羨慕不已,愛不釋手。爭相攀比看誰的多誰的好,更是花大價錢購買。上行下效,也帶動了周圍地區的銷售,瓷器的價格在中原地區是越來越高,大量的銅錢轉變成為糧食、鐵鹽以及金銀流向了三郡。最有意思的就是漢靈帝劉宏,看到瓷器如此亮澤,竟然公然要求高勇每年進貢,同時還想要製作方法。高勇笑著說道:“這個貢品可以給,可是方法嗎門都沒有。”於是就以此物乃是由海外得來作為理由搪塞回去了。不過漢靈帝的貢品不是白要的,他免了三郡五年的賦稅。不過羊毛出在羊身上,這邊免了那邊就要加回來,就這樣兩邊的漁陽郡和遼東郡可就慘了——賦稅加倍!

磚廠和水泥廠則自打開工就沒有停過,一批批的紅磚被燒之出來,修建廠房、民房。很快磚瓦結構的房屋就在三郡迅速的建設開來,原來的土坯房都被扒倒,取而代之的是寬敞明亮的瓦房,冬天十分保暖。由進入右北平開始就可以見到有著獨特樣式的磚瓦房一排排的修建於路邊,城鎮內的道路也開始采用這種紅磚墊地,走在上麵格外的平坦舒服。

鋼鐵廠則在鄭渾的督促下僅用了一個半月就建成了一座高爐一座平爐,這鄭渾每天都親到現場,指揮試煉鋼鐵。由於沒有任何的環保措施,煙囪冒出來的都是黑煙,整個鋼鐵廠始終籠罩在一片煙塵之中。

當第一爐鐵出來的時候,鄭渾拿著一個鐵碇就跑到了府衙,興奮的逢人便說這鐵有多麼多麼好,還沒有到客廳就開始大喊:“大人,大人,快來看,這是剛出爐的鐵!足可頂得上四鍛鋼啊!這焦炭實在是太神奇了!”高勇這時正在和眾人商量過年和來年如何引進移民的問題,聽到鄭渾這一喊,也都沒了工作的興致,轉而看著衝進客廳拿著鐵碇的鄭渾,這一看不要緊,眾人都笑得前仰後合,高勇樂得連喝到嘴裏的水都噴了出來,隻見這鄭渾滿臉的黑灰,露著白牙,身上也是黑一塊、糊一塊的,不知道的還以為剛剛從火堆裏爬出來呢!高勇緩了口氣,說道:“鄭先生,你先別急,等你煉出了鋼我想你會更加得高興的!看你幹得這麼辛苦,我都不忍心再將另一個任務交給你了。”鄭渾聽完,也不管其他人是如何笑他,急忙問到:“是什麼任務?我接!”高勇看了看他,說了聲好。就從書房拿了一幅圖紙出來,交給了鄭渾,說道:“這是一個叫做蒸汽機的東西,通體由鋼鐵打造,加水後,在其內部用煤燃燒,等水燒開了後,那些熱氣就會通過鋼管進入這個缸內,而後推動這個塞子向上,而這塞子的另一便則托起這個大鋼塊,當大鋼塊升到這個位置時,我們將流進蒸汽的管子關閉,打開另一側的管子,這樣裏麵的水汽就會排出來,而大鋼塊就會狠狠地砸下來,想想看用這千斤之力鍛造鋼刀,弓弩的箭頭,板式精鋼鎧甲,那不是事半功倍嗎!”高順聽到高勇的介紹後興奮地說道:“如此一來,我軍攻擊力、防禦力都將遠遠強於其它軍隊!我軍必將成為無敵之師!”沮授邊聽邊點頭,顯然同意高順的觀點,同時也用崇拜的眼光看著高勇。那鄭渾則是細細聆聽,不放過一個細節,最後則是驚駭莫名,馬上跪拜,激動地說道:“大人放心,鄭渾定不負所托。”鄭渾心裏明白這是名垂千古的差事啊!一旦造出這蒸汽機,畢將使自己揚名於世!

新年的鍾聲敲響了,在玄菟郡,萬民歡騰。高勇帶領著眾人來到大街之上,於民同樂。看到那一個個幸福的笑容,高勇心裏也是激動萬分,也更加堅定了自己的目標——就是讓全天下的百姓都要從心底發出這種幸福的笑容!

休息了半個月後,高勇又開始忙碌起來。首先幫助趙勝組建商隊向外販售瓷器、布匹、紙張和書,再買回來糧食、鹽鐵等戰略物資,高勇明白,明年的這個時候就差不多開始黃巾起義了,自己還有很多工作要做。其次是組織人手增加鋼鐵產量。第三就是在遼西郡建立大型港口,一旦黃巾起義爆發,北方幾個州都將處在戰亂之中,大部分的富人都將逃往南方荊州和揚州,到時候陸路肯定不通,就隻能靠海路將貨物運往南方了。第四,在播種之前大量整修道路。第五,生產四輪馬車。第六開始編練新軍。

在修建道路時,高勇引入了高速公路、州級公路、郡級公路和縣級公路的概念,高速公路寬四丈(大約十米),可並行四輛馬車。州級公路寬三丈五(大約八米),郡級公路寬三丈(大約六米),縣級公路寬兩丈(大約四米)。高速公路鋪設於各大城市之間,一是便於交通運輸,二是便於軍隊的調動;州級公路鋪設於大城市與鄰近縣城之間,主要是完成短途運輸;郡級公路鋪設於縣城與縣城之間;縣級公路鋪設於縣城和附近村落之間。四輪馬車耗費了高勇進半個月的時間,再經過反複數十次的試驗後終於成功解決了前輪轉彎和馬匹傳動係統的問題,開始大量生產。轉向係統借鑒了汽車轉向的原理,而最重要的車輪卻完全是高勇的獨創,先是采用木輪為骨架,再用鐵條加以固定,在輪麵試用多層布條和牛皮進行填充,在最外麵則是用鐵片進行包裹,就好像現代的外胎和內胎,隻不過使用的物料不同罷了。此外在車底也采用了相當原始的減震係統,使用許多鋼片疊起來之後做成的。

四輪馬車的應用既提高了運量,又提高了車速。使得三郡內部的運輸能力得到了極大的提高。不過,為了安全起見,這種馬車隻在高勇治下使用,其所運貨物在到達由北平郡之後就改為另一種改進過的兩輪馬車。而且商隊所到之處,不僅是商品吸引人,連這種經過改裝的兩輪馬車也是一樣,有許多人當時就訂購,當然了,這種馬車高勇也要賺錢的,所以價錢是相當的高。

為了擴大銷量,高勇幹脆放棄了路途過遠的地方,而是告知商人們,在右北平的靠近渤海灣的右安縣就有銷售。結果遠近的商人們都蜂擁而至,早來的提了現貨就走;那些晚來的沒有辦法,隻好先下訂單,交訂金,然後就是等!而三郡大部分的運力都指向了右安。但是有一路確實不能省的,那就是去往洛陽的商隊,這支商隊每次到洛陽都會將許多新產品送給那些高官,以及通過張讓進獻給皇上。這樣一來漢靈帝對於高勇這三郡除了不斷的索要貢品之外便不聞不問,那些底下的大臣們也樂得清閑。雖然王允已經感到了有些不對勁,怎奈一個人勢單力孤,也是無能為力。

很快高勇就以抵抗賊寇為名開始組建新式軍隊,對外則簡單地說成是將農民加以訓練使之能夠進行有效的抵抗。這件事因為三郡的特殊性並沒有引起朝廷的注意,卻引起了與高勇同時上任的遼東郡太守公孫度的注意,時刻留意著玄菟的動靜。

高勇在原三郡郡兵的基礎上經過篩選,挑出體質合格者三千五百人,按照《新軍綱要》要求,成立三個團,兩個步兵團,一個騎兵團,騎兵團的馬匹是花了高價從匈奴手中買來的,均是上等好馬。騎兵的訓練高勇不是很懂,畢竟現代軍事早已沒有了騎兵的影子,就更談不上訓練了。於是高勇幹脆將騎兵團交給高順去訓練。高勇則根據現代陸軍步兵和特種兵的訓練程序,安排了不說殘忍卻也好不到哪去的訓練科目。每天必修的科目就包括5公裏30公斤負重越野跑,附地挺身200次,仰臥起坐200次。還有其它諸如抗擊打訓練、野外求生訓練、單兵格鬥技巧以及戰陣訓練等。其中的格鬥技巧是高勇根據特種兵訓練的方式設計的,強調在小隊組織下如何能夠發揮最大的攻擊力和防禦力,以便在殘酷的戰爭中存活下來;戰陣訓練則選用了兩種基本陣型:其一為古代正麵攻擊力最強的羅馬步兵方陣,此陣型重在整體配合,要求士兵具有良好的同步性,協調性;其二為兩軍混戰時散開使用的絞殺陣型,這種陣型以班為單位,每三人構成一個三角錐,一個班正好是三個三角錐,而班長就站立於三個三角錐的中心,因此這10人又剛好構成了一個大三角錐。每個三角錐,由一人專司進攻殺敵,另兩人則負責協防,並且根據情況三個人不斷的轉換角色,始終保持一個人主攻一個人主防,還有一個人隨時策應的隊形。此一散兵陣型即可保證一段時間內持續穩定地攻擊力,殺傷敵人有生力量與降敵士氣,又可減少己方傷亡。這兩個陣型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要就士兵之間的互相配合,此外還要給士兵灌輸一種思想,保護同伴的同時也保護了自己,三個人互相協作的力量始終大於三個人的各自為戰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