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追根究遠~生命的意義(2 / 2)

仔細想想看,每一種動植物的特性,都是自私的。長出來的的果肉越香甜,動物吃的越多,種子傳播的就越好!

植物生下來不是給動物吃的。是通過動物傳播自己的種族。是一種互惠互利、合作共贏的關係。

2、【為什麼蒲公英會飛?】

同樣,蒲公英不是水果。動物不會吃它的果實。無法通過這種方式繁衍後代。

於是進化出了“飛行的小傘”。

每當它的胚胎成熟後,就生出了潔白的小傘。每個小傘攜帶著一個胚胎。隨風飄向四方。把它的種子撒向山川河流。

這!就是生命的“大智慧”!雖然它們還沒有進化出大腦。卻能世世代代繁衍生息。

3、【為什麼蒼耳會帶刺?】

再來說說另一種智慧。

蒼耳也是一種植物。它沒有甘甜的果實吸引動物食用;也沒有輕盈的小傘帶著它的子孫飛翔。但它“想到了”更好的方法!

它讓自己的胚胎長出了“倒刺”。可以輕易的粘附在動物的皮毛上。隨著它們的奔跑,把自己的子孫帶向草原、森林。也是一種“大智慧”。

所有的這些,都沒有經過“大腦”思考,都是與生俱來的,潛藏於DNA“大智慧”。

都是在大腦形成以前就存在的。

4、【為什麼病毒會一代比一代溫和?】

生命的智慧真是【大智慧】。存在於生命的每一個細節中。

拿【新冠病毒】的發展曆程來看,也能找出【生命智慧】的依據。

新冠病毒:困擾了人們多年,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諸多不便。在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終於很好的控製住了。

在新冠(其它病毒也是一樣的)發展的初期,就有很多關於病毒的學術研究。我們今天從病毒的傳染過程,闡述一下生命的“大智慧”。

我們都知道,病毒是不能獨自存在與自然界的,它需要通過計生在動物體內,來維持自己的繁衍生息。

對於寄生類的生物,如果宿主死亡或消失,寄生物沒有了寄生的環境,也就會被消滅。

所以,我們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病毒的感染反應會一次比一次(或者一代比一代)輕微。這就是病毒的【大智慧】。

病毒寄生不是為了殺死宿主,是為了和宿主共生,借宿主的營養繁衍自己。它會通過調整自己的“毒性”(與宿主的反應)來適應宿主,達成與宿主的共生。

所謂病毒被【控製】,不是殺死或消滅了病毒。而是病毒與人體達成了“共識”,可以“和平共處了”。

人體中有很多種的病毒,在它們初次與人類接觸時,都經曆過“嚴重的反應”~感冒。

所有的新生兒的一次次“感冒”,其實就是孩子與各種“病毒”的一次次較量,並達成一次次的共識;讓孩子的免疫係統得到了一次次的“鍛煉”,形成了自己的免疫係統。

……營養其實很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