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南粵西,流行著這麼一個童謠:“點腳羅紐,銀盤裝酒,三軍坐地,白馬行旗,荔枝讚讚,讚過羅傘,羅傘北走,諸君慢走,豬一腳,牛一腳,除開姑娘爛臭腳。”童謠唱出,玩的是遊戲,說的是故事:南北朝梁朝時期,嶺南渠帥冼家聯姻馮家(高涼太守馮寶家族),占有石龍、高涼、羅竇、懷德羈糜郡,南朝大梁,冼家在家主太夫人冼英的帶領下,出兵開進嶺北,與陳霸先的勢力建立聯盟,與梁朝叛亂者侯景等展開鬥爭。童謠是描述冼夫人俚人大軍開發出征時的情景,流傳至今。
冼太夫人率軍與梁朝叛亂者侯景、李遷仕等展開鬥爭,在贛石(今福建贛州)大敗李遷仕,與梁朝南征的陳國公陳霸先建立了友誼,續步明確了當地俚僚人仗中原皇朝為依靠的政策,後來陳王陳霸先禪梁建立了陳朝,冼太夫人被封統軍中郎將、石龍太夫人,行刺史之儀。珠崖(今海南省)齊康(今湛江)、高興、石龍、高涼、懷德(今博白、茂名)、陰石、羅竇(今廣西北流、容縣一帶)、杜陵、宋康、(今陽江)廣熙(今雲浮)一帶的數十個郡縣,盡歸冼夫人統領。
馮冼氏兩大家族稱霸廣東的粵西地區,保境安民,一時俚間太平,溪垌安寧。石龍郡內,眾俚聚居,穀豆交易,牛馬互換,漸成墟市,引得附近俚人、葛僚、垌僚、山僚雲集,俚人居平地河畔,用泥磚木頭建杆欄,種水稻粟豆和蔬菜等農作物,葛僚以山葛、藍草、瓜果種植為主,葛的根部可食,葛的藤部纖維可以織布賣錢,那時含富澱粉的薯類還沒引進,紅薯、木薯、土豆都是明朝後的事情了,垌僚部分種植穀物,馴養禽畜。然而山僚基本是原始刀耕火種,搭草蓋窩棚而居,獵鳥捕獸來換生活用品,俚人垌僚、葛僚都能穿葛布,他們看著穿著獸皮如野人般的山僚,偏偏他們又鳥言不通,不會用錢,隻能易貨換物,如果不是他們都生得強悍的話,帶到墟市上的山貨,早就被搶都幹淨了。
作為渠帥的女大佬,馮冼家的家主冼太夫人,也搞得一頭兩大,這邊廂要開郡拓縣,那邊廂又要牧民訓眾,幾個郡縣都要重譯多遍,才能把郡府衙門告令的意思搞明白。
南朝大陳的時候,作為石龍郡守的冼太夫人,最終搞明白了這麼一回事:開疆拓土容易,教化民眾難,統一度量,歸化語言是最大的事情,上州府請先生,偏偏又之乎者也,隻能把子孫趕到州上強學孔孟,再通過他們編寫俚歌,教與萬眾,一時什麼的童謠就開始出來了。有唱:“點痞痞,點埠埠,黑腳雞公白腳狗,十二郎公遞起手。”教育始於幼童,學習起於愚子,帶著鳥語口音的廣府白話慢慢興起。
雲開大山的另一邊,十萬大山東頭一個自稱中原下來的官僚,臨漳郡、宋壽郡兩郡太守寧逵聽到探子的彙報,大手一揮:“好啊,這老太婆真會想辦法,我們就用它,一樣能教識白話,你都抄下來沒有?”
探子:“大人,我都抄下了。”便懷中掏出一布條,把當中的布條展開,那是一首童謠。“點腳龍紐,爛盤裝酒,三哥坐地,白馬皮皮,荔枝讚讚,讚過羅傘,羅傘畢酒,豬公慢走,豬一角,牛一角,除開姑娘臭鹹角。”
沒法啊!這是聽抄過來的,重譯的童謠,也不錯了,就不知道寧逵是否明白這童謠是歌頌對麵那老太婆冼太夫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