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縉這個人的才氣很高,從不大的一個孩子開始就在皇家大學裏,家裏也是書香門第,耳濡目染下文采自不用多說。
但恃才傲物是每一個有才華的通病,尤其是少年得誌的解縉,中了解元後,一次就又中了進士,還是在如此年輕的情況下。
這時他才十九歲,藍春本想再琢磨琢磨,可朱元璋看中了他,尤其是解縉還進修了經濟學。
明初的經濟不能說是沒有,但也是一塌糊塗,雖然對於農耕女織的封閉市場,經濟的衝擊大也不會大到出現危機,可糧價事關每一個老百姓。
朱元璋進行了大規模的農田水利建設,推廣桑麻棉種植為手工業提供原料,他積蓄下來的錢與糧,著實樂觀,卻也頂不住賬上年年赤字。
這就是朱元璋作為農民的局限性,他的目光始終在土地上,土地裏還能平白無故長出錢來?
的確,朱元璋曾派遣國子監下鄉督導水利建設,並以減免稅賦獎勵耕作,這些措施使得北方很多飽受戰亂損毀的地區恢複生氣,使明朝的經濟得到快速的恢複。
在萬曆年間,明朝的耕地總麵積是七百萬頃,明末時達到七百八十多萬頃,此一水平即使是到了後來的康乾盛世都沒有被打破。當時歐洲的傳教士是這樣形容明朝的:中國的耕地像花園一樣井井有條,沒有一塊荒地,中國產的糖比歐洲白,布比歐洲美。
小農經濟始終是封建王朝的主旋律,如今湖廣地區,正是越南稻種的改良種,藍春提前在南北廣泛推廣新稻種,使得水稻的畝產量出現了大麵積提升。
可能是朱元璋意識到洪武年間發行的“大明寶鈔”紙幣的流通失敗,整個貨幣體係自然轉向為以銀本位為主。
明初以銅錢、紙鈔為法定貨幣,白銀是禁止流通的,但紙鈔因政府未能控製投放量而導致信用下降,漸至名存實亡,銅錢則因幣材缺乏,鑄幣量難以滿足流通的需要。
問題不嚴重,可在大明六千萬人口下,卻顯的紮眼了,貨幣終究是和執政政府的信譽脫不了幹係的。
不大一會時間,藍春就遇見了悻悻走出來的解縉,一身的才學還未來的及展示,就被中途打斷了。
“解縉!過來。”藍春招了招手,解縉身邊有個指引的宮人,耳目靈敏的宮人先聽到了,指了指藍春的方向。
解縉遇到了先生,心裏不由得一緊,但還是正了正衣冠,走了過去,躬身道了句:“先生。”
看著十九歲的解縉,藍春仿佛看到了十九歲的自己,也是同樣的意氣風發,隻不過沒有他的才氣,他也沒有自己這與生俱來的運氣。
藍春點了點頭,問道:“陛下說了什麼嗎?”
解縉直起了身子,抿嘴說道:“沒有說什麼。”
藍春點了點頭,心中了然,這想必也是不受待見,直言不諱說實話,太過鋒芒畢露,也是一種錯吧,總之,解縉這次麵聖顯然是失敗了。
“回去吧,近期的報紙做的不是很出彩,認真些。”藍春交代了幾句,讓解縉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