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乃南宋紹興九年(公元1139年),離第三十代張天師張繼先仙逝已經十二年了。伴隨著張繼先一起逝去的,還有那腐朽的北宋王朝。
清晨的龍虎山上,寒蟬淒切,雨露清新,一輪紅日從雲層中噴薄而出,灑下道道金光,將上清宮大殿拉出一道長長的影子。
寂靜的大殿內,彌漫著一股溫和雋永的檀香味,殿內五老一少如泥塑的雕像一般,一動不動,氣氛卻壓抑之極。
一身穿青色道袍的青年跪在一位紫袍道人麵前,兩側幾位長須飄飄的老道士手裏拿著鐵劍,橫眉怒目的盯著這位長相英武的青年。
“李清源,其罪有三。無一不是罪大惡極!”
“其一,切磋武藝時出手狠毒,將同門師兄林季打成重傷,至今仍然昏迷不醒。”
“其二偷盜本派至寶《九鼎太清丹經》。罪不容赦!”
“其三,不尊師重道,妄圖對長輩出手。”
站在紫袍道人身邊的監院清淨道人須發皆白,瞪著跪在地上的李清源厲聲喝道,這聲音振聾發聵,奪人心神。
李清源挺立腰身,望著前方的紫袍道人,不卑不亢的說道:“昨日,邱元洲夥同林季等人,百般欺辱於我,我也是忍無可忍,方才出手。青石師伯護短,欲對我下死手,難道我不能反抗,任人宰割不成!”
“這就是出手傷人的理由?”赤城道人拂塵一揮,聲色俱厲的喝道,自己門下弟子被傷,如何讓他忍得。
“哼,我若是再忍讓,恐怕已經死無葬身之地了!”李清源扭頭看向赤城道人,不服氣回道。
“好!此事姑且不論,那你為什麼要偷《九鼎太清丹經》!”白雲道人目光爍爍的瞪著李清源,渾身殺氣凜凜。
李清源一臉倔強,將頭扭向一旁,大聲回道:“我沒有偷!”
“你沒有偷,你那說說,你這一身道法武藝怎麼修來的!”白雲道人氣急敗壞的問道。
李清源忽然扭頭,玩味的看著身旁的白雲道人,嘴角勾起一絲微笑,“師父,這不是你教我的嗎?”
話說當年,張繼先是要打算收白雲道人邱茂的兒子邱元洲為徒的,哪知道最後張繼先卻從山下領上來一位年方六歲的幼童,收為關門弟子。
張繼先對李清源極盡寵愛,日日令其相伴於身邊。然而靖康二年,赤馬紅羊之厄,金兵圍城,宋徽宗慌忙下詔,令張繼先火速進京救駕。
張繼先拋下這位幼小的關門弟子,將象征天師身份的印、劍、經、籙傳給了自己叔父張時修,然後奉詔北上,晝夜兼程趕到了今天的江蘇省的泗州,在一個無人的夜晚,他獨自燈下靜坐,提筆寫下了一首詩:
一麵青銅鏡,重景蒼玉山。
恍然夜船發,移跡洞天間。
寶殿香雲合,無人萬象閑。
西山紅日下,煙雨若潛潛。
然後,張繼先端坐椅中,悄然而逝,享年三十六歲。他逝世之日,便是東京汴梁失陷之時!
第三十代掌教天師張繼先仙逝時,李清源上山不到一年,三十一代張天師張時修由於事務繁忙,無暇管教,便令白雲道人收他為徒,代為傳授道法武藝。
隨著師父的逝世,正一天師教對這個毫無根基的外來者的態度大大的轉變,從一個人人寵溺的天子驕子變成了無人問津的棄兒。
幾位老道聽了李清源之言,都轉頭看著白雲道人。白雲道人頓時麵紅耳赤,略一沉思,便歎息道:“此子頑劣,心性浮躁,不尊師重教,雖有些天賦,然實非良才,教了幾次後,我也心灰意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