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1 / 1)

“春節”剛過,東北奉陽市北陵公園遊人稀少。隻見路上一輛吉普車開路,四輛小轎車隨後,駛下柏油路向陵後的林間小路駛去。

凜冽的寒風中飄著雪花,路上的積雪很厚。小轎車在後麵跟不上了,耿建停下吉普車從車窗探出頭向後望去,張明亮謝連順張海光王光明和潘紅已經分別從後麵的轎車上下來了。張明亮查看了一下路況,大聲招呼:“雪地裏車難行,那就讓我們徒步重走一回青春的路吧。”

關永文沒有下車,放下車窗探頭道:“你怎麼又耍起了小孩子脾氣,省省吧,看看現在大夥兒的年紀,哪還有當年的那股勁頭了。”

張明亮不由的停住腳步,回頭看了看幾個同伴頭上花白的頭發,禁不住感慨萬千……

四十多年前的今天,幾個哥們申請下鄉去內蒙古大草原,因此相約在一起,冒著風雪徒步穿行於北陵公園後麵的這片古老的鬆林。參天古鬆間彌漫的風雪,一陣龍卷風吹來,把雪花吹得粉碎,風卷著雪粒子上下翻騰著打在臉上生疼,前方是白茫茫的一片雪霧,什麼也看不清楚。森林中厚厚的積雪有的地方都沒過了膝蓋,耿建扯著嗓子唱了起來:“穿林海,跨雪原,氣衝霄漢  ……”人們在雪地裏摸索著前行,體驗著路途的艱難和風雪嚴寒的感受。

本來幾個人應該是73年的中學畢業生,曾相約下鄉到內蒙古大草原,準備到那裏去經受狂風暴雪的鍛煉。可是國家出於多種考慮,把他們畢業的時間推遲到了1974年。

同學們清楚地記得,學校領導在傳達毛主席給李慶霖老師的複信時,對全國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情況的介紹。

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這一段波瀾壯闊的曆史,大規模形成運動,始於1968年。1000多萬青年人,十分之一的城市人口去了農村,全國幾乎每個城鎮家庭都和“知青下鄉”聯係到了一起。

1972年底,福建的小學教師李慶霖上書,向毛主席“告禦狀”。他寫道:“毛主席,你老人家號召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我完全擁護,叫我把孩子送到山區務農,我沒意見。”另外,他講到了知青在農村遇到的多種困難  ……

八十高齡的老人家看到信後,感動得禁不住流出了眼淚。親筆回信:“李慶霖同誌,寄上300元,聊補無米之炊。全國此類事甚多,容當統籌解決。”

因此,轟轟烈烈的知青“上山下鄉”運動,1974年進行了全國性的調整。比如:“選點”不再舍近求遠;明確下鄉兩年後即可通過招工等形式回城;提高了下鄉知青的安置經費,派帶隊幹部到知青點裏和知青們,同吃同住同勞動;廠社掛鉤,興辦農村工業企業;由原來的許多分散插隊各自開灶的形式,統一改為知情點的集體管理。住有房睡有炕吃飯有食堂學習幹部管理的組織形式,改善了下鄉知青們的境遇。

雪下的更大了,幾個人在鬆林中艱難跋涉,身上粘滿了雪花,身後留下一長溜深深的腳窩。

呼嘯的北風打起了旋,飄落下來的片片雪花,被風吹得的漫天飛舞,今天又刮起了  “大煙炮”,遠方什麼也看不清楚,天空白茫茫的一片。

關永文衣服穿的單薄沒有下車,透過玻璃窗向外望去,張海光滿身粘滿了雪花,竟然和謝連順耿建等人在雪地裏像孩子一樣嬉戲起來  ……

望著這一切他不禁開懷大笑起來,笑著笑著仿佛又回到了當年,恰同學年少,風華正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