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廣平的心情更為複雜,如果不是先生阻攔她,或許被抬回來的人,還會有她一個;如果她也參加請願,或許劉和珍就不會死。
她口中低喃著:“我要是去的話,一切會有所不同嗎?”
劉和珍是一顆子彈從背部射入,斜穿進心肺。她的死狀,讓許廣平久久不能忘懷,每每合上雙眼,都是劉和珍躺在陽光下,驚恐地瞪圓雙目,以及慘白的麵容。
劉和珍犧牲時,隻有22歲,比許廣平小了整整六歲。
倆人共同經曆苦難,同窗好友數載,如今卻是天人永隔。血淋淋的現實,讓許廣平覺得天空的顏色,都變得昏暗下來。
像是死亡的籠罩,更像是死亡的襲來。
事後,魯訊公開發表文章《記念劉和珍君》和《“死地”》。
在魯訊看來,這種民眾請願,無異於螳臂當車,不僅毫無成效,還增加了不必要的流血犧牲,傷亡太過慘烈!
麵對窮凶極惡的反動勢力,一味地徒手請願,是喚不醒他們的覺知。
隻有強大自己,奮力革新,才是毅然前行的最好方式!
……
與此同時。
大明王朝。
永樂五年九月,豔陽高照。
明成祖朱棣得知消息,鄭和率船隊回國,頓時喜不勝收,興奮地說道:
“傳令下去,朕要出城迎接!”
十月二日,暑氣消散,帶有幾分秋意。
鄭和一見到皇帝,立馬受寵若驚,惶恐地跪地謝恩。
朱棣立馬上前扶他,迫不及待地說道:
“已有兩年多未見,你這一路遇到了哪些見聞,快與朕分享一下!”
恰逢此時,看到魯訊反對請願的一幕,朱棣感慨道:
“怎麼京師之地如此鬧騰?竟然引發民眾聚集鬧事?”
鄭和卻是氣得青筋迸發,驚歎道:
“陛下,民眾鬧事是小,國土受威脅,豈非兒戲!他國軍艦怎能這般囂張?”
朱棣也緩過勁兒來,氣憤不已:
“居然是八個國家聯合?華夏之地怎能任由外族踐踏?朝廷鎮壓百姓不吝惜子彈,怎麼不攻打外國軍艦啊?”
鄭和突然發現問題,說道:
“臣此次遠洋出行,剿滅賊黨時,燒毀賊船十艘,俘獲賊船七艘,可是這些戰船,都沒有這外國軍艦裝備好,還能直接架起大炮!羨煞旁人啊!”
朱棣不服氣地說道:
“遠不如朕的船隻龐然,你怎麼會覺得他們的軍艦更好?”
鄭和搖搖頭,歎息道:
“臣能確定的是,它們不是木船,可臣也不懂,他們采用的是哪種材質。想來,比木質不懼炮火吧,臣沒有猜錯的話,處於高處的地方,應該是炮塔,隻怕射程會更遠。”
隨即,鄭和震驚地發現:
“陛下,貌似那些軍艦,是停靠在大沽口了,那可是離京城最近的港口啊!”
朱棣聽聞,怒火更盛:
“這是要把京師之地,夷為平地嗎?膽敢來犯,那便是有死無生!”
鄭和回答道:
“陛下,這些學生真是勇敢啊,滿腔熱血的青年,倘若衝上戰場,定然是保家衛國的戰士!犧牲的女同學,可謂是巾幗英雄!”
朱棣見鄭和這般愛才惜才,內心非常欣賞。
他不知道的是,鄭和途經爪哇時,船隊的一百七十多人,卻被東王的軍隊誤殺。
鄭和再三權衡,沒有興兵報複,但是這也成為他心中的隱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