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此同時。
大明王朝。
萬曆八年九月,正值初秋,宮裏的紅牆黃瓦,在植物的映襯下,顯得格外絢麗色彩。
萬曆皇帝朱翊鈞心情愉悅,眼神中透著光芒,威嚴地宣布退朝。
待大臣們行禮告退時,萬曆忽然對身旁的內侍官說:
“請元輔張先生,留下商議要事。”
眾臣全部退去後,萬曆從龍椅上站起身,朝著張居正走來,虛心地詢問意見:
“這次福建的清丈田糧,經曆了兩年的艱辛,現在基本告一段落,張先生對此有何建議?”
內閣首輔張居正一臉堅定地回答:
“陛下,老臣認為,此舉需要趁熱打鐵,立即推行至全國範圍,各省均按三年為期限,這是自太祖皇帝以來,第二次土地大清丈,利在千秋大業!”
萬曆思索片刻,終於下定決心:
“那就依先生所言!”
然而,就在這時,他們看到大清王朝在宣布退位,都為之震驚。
萬曆率先開口:
“朕10歲登基,比這溥儀大不了多少,幸虧有太後和張先生輔政,才迎來萬曆中興的局麵,如若不然,朕的下場會和溥儀無二。”
萬曆的聲音中,流露出對張居正的感激之情,隨即,話鋒一轉:
“如果大明王朝也會這般草草結束!朕有何麵目去見列祖列宗!可問題是,這大清王朝真就結束了?先生怎麼看?”
張居正聞言,立即深深鞠躬行禮,語氣誠懇:
“臣仰仗先皇的信任,皇帝又幫我樹立威望,唯有鞠躬盡瘁,方能報答先皇和皇帝的提攜之恩!”
“以曆朝曆代的史料典籍來看,或許這大清還有複辟的可能,主要看袁大人是否能有所作為,是否能讓天下安寧。”
張居正靜默了一會兒,又謹慎地補充道:
“複辟並非易事,需要有明智的決策,也離不開英明的君主。”
萬曆聽罷,不禁點頭讚賞:
“正是,張先生與朕的想法,不謀而合。如果能像英宗那樣,發動奪門之變,就可讓複辟成功。不過,其中還有太多的變數。”
萬曆目光堅毅,決定與張居正共同推行新政,讓大明王朝更加輝煌。
……
與此同時。
大唐王朝。
永徽元年,東宮麗正殿。
唐高宗李治剛剛登基,突發奇想回到東宮舊地重遊。
長孫無忌軍事相商,便跟隨內侍官找到此處,淌出一頭的汗水,連忙用帕巾擦拭。
一見到皇上,就迫不及待地說:“總算找到陛下了!”說完,就忙不迭地行禮。
唐高宗卻饒有興致,用食指放在唇上,輕聲說:
“噓!舅父,這裏沒有皇帝,隻有太子李治。朕在此出生,一切都恍如隔世啊!”
長孫無忌無奈地搖搖頭,頂著烈日匆忙趕來,竟趕上皇帝這般漫不經心,心裏頓時覺得窩火。
不料,他倆一起看到溥儀跟隨太後,宣布退讓詔書,唐高宗立馬來了興致。
唐高宗也收斂心神,被這一幕所吸引,不禁好奇:
“舅父,你快看,這大清王朝有些意思,一直都是攝政王主政,接手的人是袁姓的大臣,結果這麼關鍵的時刻,他倆誰也沒露麵。”
長孫無忌捋下胡須,挑眉感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