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安十八年春天,恒霽迎娶了白靜晨做為太子妃,皇帝基本放權給了恒霽,而宣平也開始將手中的一些事務轉移給太子妃。
但暗探之類的勢力卻是要直接傳給恒霽的,不是所有的皇後都能如宣平一樣與皇帝共治江山的。
這年十一月,恒霽迎來了他二十歲的生辰,也接到了他父皇的傳位聖旨。
朝臣們早有心理準備,甚至禮部的人早就在暗中預備登基大典了。
十二月二十,永安帝退位,新帝登基,改國號昌寧,再過十天就是昌寧元年了,宣朝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
昌寧元年,永安帝和宣平兩人在京中留了一年,將長子扶上了帝位,還得再送一程才好。
好在恒霽對政務早就輕車熟路了,文官有國舅林言領導,武將有國丈白默然壓著,宣朝很順利就度過了權利交接的時期。
第二年開春,永安帝就帶著宣平和小女兒恒安開始暢遊天下,履行他從前許下的承諾。
夫妻兩個遊遍了八方風景,遍賞了四時風光,直到永安帝六十歲時,夫妻兩人回到了京城,安享晚年。
永安帝征戰沙場多年,也曾數次重傷,年輕時還沒什麼,年歲一上來,從前的暗傷就開始顯現,七十歲時於睡夢中病逝於紫宸宮。
那是個晚春時節溫暖的午後,永安帝和宣平午膳後還下了一盤棋,結果不到半個時辰,午憩中的永安帝突然伸手摸索著抓住了宣平的手,緊握了一下,似乎帶著無限的眷戀,然後手就鬆開垂了下去。
宣平隻感覺自己胸口一緊,雙眼發直地盯著自己夫君安祥的麵容,手指顫抖著伸出去試了試他的脈搏。
眼淚在一瞬間落下,宣平一手抓著夫君的手,一手抓著自己胸口的衣服,心痛難忍,想要痛哭卻哭不出聲。
恰好太子帶著太子妃來請安,見到了這幕,一麵命人去各處報信,一邊淚流滿麵地扶住了宣平,“皇祖母,您節哀啊!皇祖父最怕您傷心了。”
宣平無聲的流淚,想要痛痛快快地哭一場卻哭不出聲,直到一口鮮血吐出,整個宮裏忙亂起來。
永安帝病逝後,向來身體康健的太後娘娘也突然病倒了,口吐鮮血,不思飲食,精神不濟。
太醫們診脈後都說是悲傷過度,除非太後娘娘自己放下,否則沒什麼好辦法。昌寧帝帶著弟弟妹妹在病榻前苦苦哀求,卻並沒什麼效果。
短短五天時間,永安帝尚未葬入皇陵,宣平就隨之去了,最後帝後的葬禮同時舉行,入土為安。
永安帝雖然隻當了十八年的皇帝,卻挽救了宣朝的危局,讓已臨近末年的宣朝重新進入鼎盛,可算是中興之主,所以對於他的廟號,有人提議為中宗、聖宗。
但永安帝的兄弟,五個老親王卻堅持用聖祖,永安帝的功績不亞於重新創立了宣朝,他擔得起這個祖字。
昌寧帝這個兒子也認為自己父皇功高蓋世,所以永安帝被後世稱為宣聖祖。
定了廟號還有諡號,文、武、宣、明、昭……這位皇帝哪個字都擔得起,但好像哪個字也不足以完全表達他的功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