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宋朝二帝太宗,名叫趙光義,駕坐東京汴梁,年號太平興國。
今日皇帝升殿,滿朝文武百官參王拜駕已畢。
有左班丞相王苞王延齡奏本:北邊大遼天慶梁王耶律尚打來戰表,要和宋朝開兵打仗;又遞上邊關告急折報:遼國的元帥韓昌韓延壽,帶領兵馬已大兵壓境,請朝廷火速派兵遣將,到前敵抗擊遼兵。
趙光義一聽,忙說:“眾愛卿,哪位討旨領兵掛帥,殺退敵兵?”說完往兩邊觀看,半天沒人答言。
趙光義有些生氣:“眾家愛卿!養兵千日,用兵一時。太平年間你們拿國家俸祿,受盡皇恩,怎麼到了荒亂年頭用人之際,卻無人出力?”文武官員還是沒人答話。
宋朝實力很雄厚,文官足智多謀,武將驍勇善戰。丞相有王延齡、趙普,正卿侍郎呂蒙正;武將有鐵鞭王呼延讚,開國王曹斌,長勝王石延超,金刀令公楊繼業,東平王高懷德,平東王高懷亮,汝南王鄭印,還有八王千歲趙德芳,西宮國丈、掌朝太師潘仁美。這麼多文官武將,為什麼不討旨領兵呢?原來是大家互相謙讓。
皇上一生氣,鐵鞭王呼延讚想保舉老令公掛帥,剛要張嘴,忽然有人答言:“萬歲,老臣願領兵,去北國平滅韓昌的賊兵。”
皇上觀瞧:隻見品級台前跪倒一人,年齡在個五十多歲,此人正是西宮娘娘潘素蓉之父、掌朝太師、姓潘名洪字仁美。
其實,潘仁美討旨可沒安什麼好心。他仗著女兒潘素蓉是西宮娘娘,在朝廷上欺天子,下壓群臣,飛揚跋扈”。
因為有八王趙德芳和老令公這些有功之臣在朝,他還不敢輕舉妄動。今天皇上問到什麼人掛帥,潘仁美一想:這可是獨攬兵權的好機會。
趙光義還以為向著自己呢。忙說:“老太師,您偌大年紀,帶兵殺敵,受鞍馬之苦,聯心不忍。如若有個三長兩短,更對不起老愛卿了。”
“萬歲,臣雖年老,筋骨尚健,哪能看著國家沉淪?臣既食俸祿,當報君恩,願為國領兵前去退敵,雖死無怨。”“老愛卿如此忠心,難得,難得。既如此……”皇上這就要封潘仁美當元帥;哪知道文武官員都不樂意,不過誰也不敢說出口,敢怒不敢言。
這時,八賢王趙德芳問潘仁美:“老太師,您偌大年紀,到疆場上征殺行嗎?如打敗仗,豈不誤了國家大事?”“王家千歲,老臣雖然無才,但知道將在謀不在勇,兵在精不在多。我不能疆場廝殺,可以出謀劃策。我有三個兒子,潘龍、潘虎、潘豹,還有兩個侄子潘昭和潘祥。尤其是我那三個犬子,能征善戰,他們都樂意為國立功。”
八王爺還想說話,趙光義不愛聽了,把話接過來:“老太師,既然您樂意掛帥領兵,朕準旨!”潘仁美眯縫著眼睛,用眼角掃了掃滿朝文武,洋洋得意。太宗說:“老太師,您既掛帥,不知何人當先鋒呢?”“萬歲,老臣三子潘豹,自幼上山學藝,叫他掛印當先鋒,定能馬到功成!”趙光義說:“老愛卿,但不知他武藝如何?”“萬歲可以當麵禦考。”“好!傳朕的旨這時候,有人把潘豹帶上金殿。太宗說:“朕聽說你自幼上山學藝,剛回京都,不辭意,叫三國舅隨旨上殿。”
這時候,有人把潘豹帶上金殿,太宗說:“朕聽說你自幼上山學藝,剛回京都,不辭辛苦,願意和太師出征去退遼兵。寡人有意加封,但不知卿武藝如何?今召到金殿,若真有實才,朕定重用。有功之日,重重加封。”潘豹明白,皇上要金殿禦考:“萬歲,既然如此,獻醜了。”這小子也不客氣,站起來,倒退身形,立好門戶,先來個跨虎小開門,接著邁跨步,打了一趟拳;然後,又舞了一趟劍。
趙光義是馬上皇帝,知道潘豹的能力一般,不過見他是國舅,這兩下子還真不含糊,怎麼看怎麼好。老令公和呼延讚點點頭,憑他這個歲數,有這兩下子還行,不過還嫩點,到瓣場戰大遼元帥韓昌,是送死的貨,隻是誰也不能說。等潘豹演練完了,“啪!”一收招,就有會溜須拍馬的不住稱讚,太宗更高興了:“三國舅可稱蓋世奇才,寡人封你為掃北前部正印先鋒官,在掃北大帥潘仁美帳前聽令,得勝後再行封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