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鄭氏分裂(1 / 2)

鄭芝龍死後,鄭鴻逵也被唐王朱聿鍵處死,可唐王卻故意封鎖消息,目的就是為了讓鄭氏集團內部不穩,而政治集團構成較為複雜,其海盜屬性決定了這支力量在權力更迭的過程中必然是充滿了刀光劍影與反複無常。

早在二十多年前,鄭芝龍在吞並李旦和顏思齊的海商集團後,並沒有對內部進行徹底的清理,已然形成了派係,然而這是政治集團形成的伊始,內部鬥爭尚且可以被外界利益所消弭。而到了鄭芝龍麵臨清軍避戰保存實力的時候,鄭氏集團已然是另一個樣子。

一是清廷施行海禁政策,加強了鄭氏集團對海運貿易的控製力和占有比例,於是便於鄭氏集團的急速擴張;二是鄭芝龍的兒子鄭森通過與海外華人合作,在東南亞獲得了穩定的貨源和當地華人社區的支持。根據馬尼拉的傳教士金提尼所提到的鄭氏產品貨源,已經包括絲綢、瓷器和印度支那半島土產,說明盡管鄭氏集團在鄭芝龍掌控福建的巔峰期主要精力放在擴大陸地影響力,但其對外擴張和經濟貿易仍在進行著

當時鄭氏集團在海上所麵對的最大敵人就是盤踞在台灣島上的荷蘭人。最早荷蘭利用其武裝脅迫和政策優惠的手段招攬商人前往其殖民地巴達維亞。例如,1620年,荷蘭東印度公司與英國組成聯合艦隊,在長崎、澳門、馬尼拉之間航行,劫奪前往馬尼拉的中國帆船,以及來往長崎、澳門間的葡萄牙商船。這種軍事行動不僅展示了荷蘭對中國海上貿易的控製意圖,也表明了其通過武力威脅來確保貿易利益的決心。

然後,荷蘭人在歐洲市場上利用其壟斷地位,將胡椒價格抬高3倍,從而獲得了高額利潤。這種高額的利潤吸引了英國商人的貿易欲望,促使他們更加依賴於與荷蘭的貿易往來。1599年,滿載亞洲商品的荷蘭船隻從東印度回到歐洲的消息對英國商人來說,是災難性的,這進一步證明了荷蘭在全球市場上的壟斷地位及其對中國海上貿易航線的影響,隻是這也埋下了日後英荷爭霸戰爭的伏筆。

最後,英國的東印度公司自天啟年間世紀起獲得政府授權,壟斷了與印度、東南亞、日本和中國的貿易。這些公司通過壟斷貿易,限製了那些未經許可的商人在亞洲海域進行貿易活動,從而有效地控製了與中國的海上貿易航線。

這種由政府支持的壟斷行為,使得歐洲商人能夠更容易地進入中國市場,同時也限製了中國商人的自由貿易空間,對荷蘭和鄭氏集團的海上貿易造成了雙重打擊,隻不過荷蘭對於英國人的手段缺乏反製措施,便隻有想方設法從中國這邊的貿易上牟取私利來補償。荷蘭、英國等歐洲商人通過軍事脅迫、壟斷地位以及政府授權等手段,成功地滲透和控製了一批鄭氏集團的海上商人貿易航線。

而鄭氏內部此時也是亂作一團,鄭森是鄭芝龍的兒子,他的母親是日本的田川氏。鄭成功出生於天啟年間的日本,他在6歲時回國,並在20歲時進入南京國子監太學,師從名儒錢謙益,這種跨文化的背景使得他從小就能夠接受來自不同文化的知識和教育,在國內及日本都有十分充足的支持者,如果沒有意外的話,鄭森應該能夠全盤繼承鄭氏集團成為新的掌舵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