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張民達在世的話,是否能阻止蔣介石清理粵軍?(1 / 1)

蔣介石借“廖案”之機,短短一個月將許崇智幾萬兵馬鏟除幹淨,自身一躍成為廣東“軍頭”。

有好事者為許崇智的遭遇憤憤不平,他們懷念張民達,認為如果半年前張民達不意外身亡,蔣介石不至於得逞。

張民達何許人也?

張民達出生於廣東梅縣人,菲律賓華僑。1915年加入中華革命黨,1918年加入粵軍許崇智部,出任軍事委員、副官、營長、團長等職務,1924年成立建國粵軍,張民達升任第二師師長,死後被張民達追贈為陸軍上將。孫中山對張民達有很高的評價:“幹革命,有兩達(指張民達和鄧演達),革命有希望”。

張民達生前是第二師師長,粵軍名噪一時的悍將。1925年4月,第一次東征結束後,張從梅州搭船去汕頭見許崇智,因連日大雨河水暴漲,在韓江意外翻船溺水而亡(遺骸於1926年春在下遊找到)。

張從軍之前是革命黨的著名“刺客”,曾向孫中山主動請纓刺殺袁世凱(為孫不允),後參與過刺殺北洋的龍濟光、滇軍方聲濤,據說海軍總長程璧光也與之有關。

張民達性格剛烈,敢作敢為,深得孫中山賞識,也是許崇智的心腹愛將(孫中山去世後,許崇智很難過,但還喝得下牛奶,得知張民達遇難,許崇智悲痛得連牛奶都喝不下)。

但同為許的左右臂,張與蔣介石的矛盾很深。硬漢作風的他,看不慣蔣介石在許崇智麵前表現的一貫恭順,認為蔣這人“虛情假意”,實則是個偽善的陰謀家。

張曾在部下麵前大罵蔣介石是“契弟”,並揚言“此人若不早除,日後必是個大奸賊”。

張民達發生意外後,由旅長莫雄補缺第二師師長,莫雄雖然也是打仗的猛人,但政治覺悟和膽識終不如張。

好事者認為,若張民達不死,驅許事變發生後,其必然會奮起反抗,時粵軍對蔣不滿者亦不在少數。張作為許的嫡係,旗幟一旦揚起,必牽一發而動全身,則蔣的計謀不僅不會得逞,反而會因此結束其在廣東的職業生涯,也就沒有隨後的一出出大戲了。

如此,北伐後的天下歸粵軍所得,絕非憑空臆造。

但是,好事者們忽略了一個關鍵因素:蔣的驅許行動,有背後國民政府的撐腰。蔣雖進入了“廖案”特委會,當時尚不是常務委員,沒有國府主席汪精衛的點頭,那可真就是“犯上作亂”了。而當時的廣州國民政府背後還有老板,那就是蘇聯人。

1925年7月,剛驅走滇桂軍而新成立的廣州國民政府,北有虎視眈眈的北洋直係軍,東有勁敵陳炯明部,南有獨樹一幟的“八屬聯軍”(由老一派粵軍成立,與陳炯明關係親近),可謂四麵楚歌,岌岌可危。

在外部環境如此複雜和險惡的情況下,國民政府仍果斷實施“攘外必先安內”政策,自剪羽翼,清理門戶,可見其必有深思熟慮之處,主要影響因素有兩個:

其一,經過革命洗禮、嚴肅刻板的蘇聯人看不慣地方色彩濃重、自由散漫的大部分粵軍,認為他們與心目中的“革命隊伍”大相徑庭,難以擔當大任。而一向克己慎行的蔣介石,則成為他們扶持的新力量。

其二,在傳統“地盤主義”影響下,軍隊把持地方財政,中央財政得不到統一,政府公信力難以樹立,蘇聯人要打造的革命凝聚力無從談起(廖仲愷被刺,深層次的原因為國民黨的左右派之爭,而直接原因則是廖的財政改革措施遭到老一派粵軍軍頭的強烈反對)。

所以,廣州國民政府自成立之初,就有整頓粵軍的計劃,廖案的意外發生,則落實了領導者的決心,加速了這個計劃的實施。

因廖案引發的“倒許”行動,表麵上看起來是權利之爭,驅動力量則為背後深層次的政治因素。蔣介石的高明之處,則是很好的借助了這股東風,果敢行動,實現了權利的跨越式迭進。

張民達個人英雄色彩濃厚,其在的話,興許能在倒許運動中產生一些波瀾,但個人行動終究不可能阻擋滾滾前進的時代車輪。

所以,張民達不死,隻能說蔣介石的倒許行動或許“沒那麼容易得逞”,但絕非“不至於得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