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十九路軍“三大股東”出身背景(1 / 1)

十九路軍的創始人是陳銘樞。

陳銘樞1889年出生於廣東合浦縣(今屬廣西北海合浦縣),比蔣介石小兩歲。陳銘樞的父親是個秀才,按理說小時候生活應該不錯。不過很不幸,他的生母死得早,繼母不是善茬,小陳的童年過得是戰戰兢兢。

用他的話來說,吃飯時得在門縫裏看到爹娘和弟妹都坐下來後,才敢上座,並且經常不敢吃飽,因為多添飯有可能被挨罵。有時候犯錯誤了,被關到滿是老鼠的黑屋子裏,嚎哭一整天也沒人理。

雖然經常受欺負,但小陳頗有同情心。十三歲那年,他在山洪爆發時,跳進水塘救了一個放牛娃,而自己卻差點因力竭被淹死。有意思的是,這個放牛娃長大後成了強盜,還經常向他外婆家勒索,弄得舅舅們一度對他很有意見。

因為父親的關係,陳銘樞自小有條件看了不少的古書,有一定的舊文學基礎。書籍是心靈最好的慰藉,離開苦難的童年,走出家鄉,走向廣大的世界,成為陳銘樞從小的誌向。

他並為此努力。十七歲那年,他聽聞在廣州的廣東陸軍小學招生,於是想辦法討了二十塊錢,一個人坐船到廣州報名,並順利通過了入學考試,成為了陸軍小學二期學生,開始了他一生波瀾壯闊的革命生涯。

在陸軍小學,陳銘樞遇到了十九路軍的“二股東”,同學蔣光鼐。

蔣光鼐是東莞虎門人,比陳銘樞大一歲。與陳銘樞不同,蔣光鼐家是當地的名門望族,他爺爺和父親都是舉人。其父蔣子敏在北京做過官,參加過甲午中日戰爭和廣東同鄉康有為搞的公車上書,是一位頗有眼界和氣節的幹才。

不過蔣光鼐15歲時,父親就在北京去世了。他自此感受到家道中落的心酸,立下了重振家業的決心,從東莞師範學堂考上了陸軍小學。

出生於書香世家的蔣光鼐聰敏好學,性情溫和內斂,但又有倔強的一麵。在陸軍小學時,保守的鄉下族親見他剪了辮子,大吃一驚,因為蔣的祖父輩均是大清舉人,蔣剪去辮子,視為對大清不忠不孝,於是對他紛紛指責。

沒想到一向溫和的蔣光鼐這次極為倔強,他對指責的鄉親們說,故土養育之恩,不論走到哪裏,都不能忘記。但如果一定要他拖著辮子,他就再也不回來了。

可見,在大是大非麵前,蔣光鼐能堅持自己的原則。

在陸軍小學堂時,鄒魯(後曾任中山大學校長)、姚雨平(後曾任辛亥革命廣東北伐軍總司令)、張醁村(後曾任陳炯明的軍務處長)等老同盟會成員在學校秘密發展會員,進行反清活動。

陳銘樞入學不久,認識了一個同是客家人的師兄陳漢柱,並且通過其介紹,加入了同盟會。他思維敏捷、演講能力出眾,很快成為了學校的積極分子,將同學蔣光鼐、李章達,後來陳李濟的老板李朗如、小師弟鄧演達等介紹入會,成了學校同期的“會員大哥”,初步展現了較強的交際能力和組織能力。

雖然陳銘樞暗自裏積極宣揚革命,但在老師們麵前卻表現得憨厚聽話,比如光緒皇帝死後全國戴孝,同學們當中,隻有他還留著辮子結在帽裏,這樣連校長黃士龍也認為他是個老實人,從不懷疑他會在背地裏會“搞搞震”。由此可見,陳銘樞初出茅廬便有謀事老辣的一麵。

十九路軍的“三股東”蔡廷鍇,比陳銘樞小三歲,出身於廣東羅定一個普通的貧農家庭,隻讀過三年私塾。陳銘樞和蔣光鼐在陸軍小學的第二年,十五歲的裁縫蔡廷鍇已經結婚了。

因為這一年小蔡在趕集時看到街上的招兵廣告,試圖通過當兵改變修理地球的命運,以致茶飯不思。其父驚慌之餘,趕緊給他張羅了門親事,以打消他這個念頭。

結婚後,蔡廷鍇倒是安心做了兩年裁縫。不過在困窘且乏味的鄉村生活下,他最終還是下定決心,瞞著父親在當地報名做了一名大頭兵,時為1909年。這樣算起來,蔡廷鍇的軍齡是三人中最長的。

蔡廷鍇發育得早,人高馬大(身高1.84米),同事們都叫他“高佬蔡”,他不僅訓練認真、服從管理,還會幫領導縫補衣服,入伍兩個月就升為了一等兵,每個月的軍餉比做裁縫還多一倍,真是理想與收入兼得。

正當蔡廷鍇在清軍兵營樂滋滋地對未來充滿幻想時,他的父親不幸染上了鼠疫。家裏缺了頂梁柱,他不得不辭職回家主持農活,閑時還得上門縫補衣服補貼家用。

蔡廷鍇在老家踩縫紉機時時,1909年夏,陳銘樞和蔣光鼐在陸軍小學畢業,踏上了省外求學之路,升入了南京陸軍第四中學。

(文中各史料細節均來源於基礎史料,部分細節反複核實,還原曆史真實的一麵。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