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從禪宗的角度還是道家的思想,包括現代心理學無一不在強調“內觀”在修行和改善情緒方麵的作用。
與之相近的詞通常有:觀心、自察、覺知、自省、內視等等。
什麼是內觀
內觀,曾經是印度最古老的禪修方法之一。
它是指:透過觀察自身來淨化身心的一個過程,開始的時候,借著觀察自然的呼吸來提升專注力,等到覺知漸漸變得敏銳之後,接著就觀察身和心不斷在變化的特性,體驗無常、苦、以及無我的普遍性實相,這種經由直接的經驗去了知實相的方式,就是淨化的過程。
這種方法非常符合現代人的思維方式,從而便於理解,容易實操。
有了這個基礎,再去理解禪宗教義,哲學思想,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道德經》中關於“內觀”的論述
在《道德經》中,關於內觀的內容並不明顯,但是處處都隱藏著內觀的身影,比如在第二十八章中,老子說:“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穀。”
這就是通過“內觀”才能達到的境界。
類似的內容還有: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國觀國,以天下觀天下。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複。
等等,在此不一一列舉。
“內觀”不同於“思考”,它們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狀態。
不管是《道德經》還是其它禪宗教義,它們的內容隻能去“體悟”或“思議”,但是不能去單純的“思考”。
因為思考的範疇隻能圍繞在你的認知之內運轉,這是一個受限的維度。
認知,限製了你的思考範圍與思想深度;但是擴大思考範圍卻並不會提高你的認知。
因為它們之間並沒有特殊的聯係。
這個觀點的理由是什麼?
其一、
在通常情況下,從廣義上說,我們認知的最高境界都難以超越人類已有的經驗,而我們對於自然宇宙的了解,尚不過是滄海一粟。
從個體來說,你能接受和學習到多少人類已有的經驗,決定了你的認知上限,而你能學到的總是有限的,因為它受環境以及生命的束縛。
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但就是有很多人喜歡在自己的世界裏以為自己無所不知無所不曉,並以此為基礎理解其他的世界。
故而老子說:知不知,上;不知知,病!
其二、
思考,是我們學習經驗的重要手段,它可以拓展我們的視野,判斷人類已有經驗的正確與否;可以把本不相關的事物聯係起來產生新的理解;可以改進和完善已有事物的發展。
但是它無法創造真正意義上的新事物!
換句話說就是,僅憑思考隻能創新卻不能創造,我們人類至今取得的任何成就都不過是踩在前人的肩膀上采到的果實,並沒有超越已知的經驗。
由此,可以這樣說,所謂科學的,也隻是相對的正確,但不是唯一的正確!
因為,科學的,隻不過是我們已知的。
如何才能提高認知
提高自己的認知能力,雖然沒有特定的方法,但是卻有著不可或缺的因素!
如上所述,那就是“超越你的思想!”
換句話說就是“你很難通過思考來提高自己的認知能力。”
在《金剛經》中,關於如何“降服其心”的答案是:應無所住。
而我們習慣性的思考,恰恰就是“有所住”的典型特征,因此也就無法“降服其心”。
思考,可以解決問題,但卻並不是唯一解決問題的方式。
據說,很多偉大的藝術家科學家,包括達芬奇、愛因斯坦等改變一個時代的偉大人物,他們創造奇跡的靈感幾乎都不是產生於思考過程,而是出現在他們停止思考的那一刻!
對於“觀心”的修行過程來說,不停止思考,你就無法全身心的去“觀”,因為你要分出相當一部分精力去思考,加之慣性使然,會讓我們不由自主的回到思考之中……
寧靜淡泊,觀心證道
《菜根譚》有雲:
靜中念慮澄澈,見心之真體;
閑中氣象從容,識心之真機;
淡中意趣衝夷,得心之真味。
觀心證道,無如此三者。
此詩完美的詮釋了內觀的過程與意義,那就是:見心、識心、得心、證道!
能觀心者,方能超越思想,固有的認知才能被打破,人生的境界自然會得到升華。
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卷雲舒的狀態才能信手拈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