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2章科普炮拳(1 / 1)

閃炮三拳金剛服,開門插身獨占魁,燕子奪窩鸞炮救,黑虎裹肱炮又催;朝陽一炮往前送,兩耳開炮雙手推:穿拔後帶鴛鴦步,箭步回來遍身催;要知此拳名和姓,八門炮拳急如雷。名家常巴巴常巴巴大致是清朝嘉、道年間的人。八門拳的創始人。據說,蘭州西邊的安寧區朱家井子李姓一支,是常巴巴親自所傳,是撕炮拳的“正宗”,可惜以後竟沒有接續者。到清末民初,蘭州練撕炮拳的人很多,特別民國初,駐紮蘭州的北洋政府李長清、黃得貴等軍隊,許多人都喜歡練武術,也時常組織表演,隴上的分手八快、九環子、撕炮拳,以及高家槍、金槍、雙手帶和多種棍套等,都是軍人們喜歡的武藝。以民間而言,有一位叫鄭江的,練得好,有名氣,傳人不少。有影響的弟子是朱三爺,朱傳給蘭州北園的龍四爺,龍四爺傳了王喜爸、曹三爸和蘭州高碑寺的田廣仁法師等。田法師又稱田和尚,是一位功力深厚而品行端正的出家人,平生清心修禪,樂善好施,最大的愛好是練拳。田和尚的傳人中最具代表的就是已故的蘭州著名老拳師劉玉軒先生。劉玉軒蘭州人,生於1914年,歿於2008年,終年94歲。玉軒先生出身於蘭州的平民之家,世代以手藝為生。他從小就特別喜好武術,業餘時間,到處求師學藝,學了不少東西,隻苦幹得不到名家點撥。民國二十五年(1936),終於拜在田廣仁和尚門下,從田師父係統學習撕拳、炮拳,以及大刀、高家槍、雙手帶等隴上名藝。玉軒先生肯下苦功練習,又善於鑽研,一手一勢,務求中規中矩,一絲不苟。1953年,甘肅省舉行第一屆全省運動會,他是蘭州市代表隊的成員,下場練的撕拳、炮拳和雙手帶,功架平穩,緩急有序,顯出厚實的功底和氣度。劉寶祿劉寶祿,玉軒先生之子,教授,體質強健,自幼習武。自1957年起,多次在省一級的武術比賽中獲得優異成績,並曾代表甘肅參加全國比賽。現為西北師範大學體育學院武術教授,碩士生導師。寶祿教授不但承繼家學,掌握了玉軒先生親自傳授的撕炮拳和八門拳係列的大多數拳械,而且還師從馬鳳圖先生的高足弟子劉仁(靖國)等,學習通備武體係的劈掛、翻子和刀劍等藝。後又正式拜從馬明達先生,係統研練通備武學的理論與技法。因為基礎好,得藝高,又能堅持實打實練、實學實用,故已成為通備武學一位重要的繼承者。特點炮拳是中國拳術之一,出於少林拳派,在菏澤、曹縣、成武、東明等城鄉習練者眾多。炮拳的特點是動作剛健有力以剛為主,套路短少精悍,實戰技擊攻防嚴密,招式多變虛實相兼,風格獨特。炮拳還是多個拳術流派的基礎功名稱。 炮拳-少林拳派現狀上個世紀四、五十年代,炮拳在我國西北廣大地區擁有眾多的愛好者。如同所有傳統武術冷落衰敗的境況一樣,即使是在炮拳的發源地蘭州,練的人也越來越少,隻有極少數愛好者還堅持著,而且還存在動作走樣,任加增減的現象。在烏魯木齊,有一支人數不多但相對穩定的傳習隊伍,其中多數人是由隴入疆的移民,他們固守著一角傳統拳法的營壘,依然故我,樂此不疲。當地武術人士將包括撕炮拳在內的甘肅拳械統稱之為“西路拳”。可惜的是,在經曆了數十年之久的冷落封閉之後,許多“西路拳”老前輩都已經悄然離開了我們,今天的練習者中也有練得很不錯的,但多數則明顯受到“競技武術”的浸染,動作虛華不實,感覺上少了原有的那種樸實厚重的風格,淹沒了武術家馬鳳圖先生所說的那種耐人玩味的“古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