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七五章、新聞發布(2 / 3)

“應該指出的是,這一階段三名重大犯罪嫌疑人的防禦體係雖然已經崩潰,但是畏罪心理和僥幸心理並未徹底消除,它仍然會使一部分犯罪嫌疑人不能做到徹底交罪,後麵又出現了多次反複。

“但是,不管怎麼說,他們供述的心理動因是因為接受規勸也好;還是情感供述、文飾供述、理屈詞窮的供述或信任供述也罷,他們現在都對22號別墅滅門慘案的犯罪事實供認不諱,這很重要!”

新聞發布會之後,傳來消息:由於種種原因,公安局報請劉海洋當副局長的事泡湯了,這是許多人沒有想到的。

那天,電話突然響了,很頑固,一直響,正在忙碌的支隊長不得不停下手裏的活接聽。

“劉支隊,有情緒啦!”

“嗯。”劉海洋莫名其妙,他聽出是女記者柳雅致的聲音:“什麼事!”

“副局長啊,我剛剛聽說!”

“噢……”劉海洋拉長聲音笑道:“我當什麼事呢,無所謂,我當警察那天也沒想到能當上支隊長,副局長就更不敢想,報不報,是局裏的事,批不批是領導的事,我沒感到什麼,張鐵山他們有思想,有頭腦,又都是接受過高等刑警學院專門教育和訓練的人,素質比我高一大塊,我領著他們幹的這幾年,也從他們身上學到了不少東西,到支隊長這一步,我知道在我已經到頭了,我知足,往後,這個城市的刑事偵查應該交給他們了!”

電話那端柳雅致歎了口氣:“會不會跟我有關!”

“怎麼扯上了你!”

“聽說你幫助我采訪,市領導很不滿意!”

“哦。”支隊長一口否認:“沒有的事,別聽別人瞎說!”

……………………

轉眼就到了初春時節,好像經過了一場地震一樣,主震之後又經過幾場餘震,濱江市經過漫長的等待和調整,市委書記滅門案漸漸塵埃落定。

3月10日一早,沉寂多時的《濱江都市報》突然再度火勢起來,一時間,當日的報紙上午就被搶購一空,頗有洛陽紙貴之勢,在那一天的報紙上,頭版頭條刊登的是女記者柳雅致撰寫的文章,整整一版,通欄標題是《為社會情緒異變把脈》。

總有一種真實令人關注。

女記者追蹤市委書記滅門事件數月,在幾乎采訪了她所能采訪的任何人!!警方、程貴陽、吳榮貴、向左誌和一些部門之後,結合自己的思考寫出了一篇振聾發聵的文章,有觀點,有關注,有痛楚。

在她新的文章中,用“把脈”一詞(將老中醫的醫學術語用在分析社會身上似乎不太地道,當然也許恰如其分,當然她把的不是一般肚子裏是否有喜或頭疼腦熱的脈),讓人感到新鮮。

翻閱一下《現代漢語詞典》我們知道,健康的成年人安靜時一般每分鍾脈搏次數是60-80次,感冒發燒或沉屙在身則會發生微妙或巨大變化。

這些年來,所見所聞天朝人,富裕倒是比一窮二白時候富裕了,脈象卻是越來越紊亂複雜,出現這種脈象原因很多,如果說解放後一係列政治運動,如土改、四清、三反五反一直到“史無前例”的文-革是引起“人體”高燒不退,甚至把人徹底給燒糊塗了是社會病變直接誘因的話,那麼,一夜之間國門洞開,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改革開放”政策則來得更為突然,手舞足蹈間一些農民富了又窮了,最終是官商子弟先鑽空子,占盡先機,成為不容置疑的新富翁、新洋人、新貴族和新舊交替的時代寵兒。

這樣說,絕無誹謗攻擊改革開放政策之意,政策無疑是好政策,隻是之前混亂了幾十年,缺乏新政的經驗和章法,用中醫的話講大概就是快慢、強弱、深淺與常規有異,即所謂浮、沉、遲、數異常之意,若是調理得當,自然是風調雨順,國泰民安;調理不當,人則精神萎靡,國則蹣跚如一盤散沙。

女記者在《為社會情緒異變把脈》中寫道:

縱觀整個事件,令人痛定思痛,劇烈的變革時期,個體與群體,兩種脈絡變化莫測,相互作用。

就在這一驚天命案發生之後,我們注意到《瞭望新聞周刊》記者“在對南方粵、滬、蘇、浙等發達地區進行社會矛盾調查時發現,一些地方的社會矛盾呈現出‘無直接利益衝突’的特殊現象:社會衝突的眾多參與者與事件本身無關,而隻是表達、發泄一種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