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良大概記得鄧艾出生在公元197年左右,而現在隻是公元192年,有可能鄧艾的父母還沒有成親
金良遺憾地想到,曆史已經被自己改變了,鄧艾父母的命運也被自己改變了,那鄧艾還會不會像曆史上那樣出現呢
不隻是鄧艾,薑維、杜預、王睿等在三國晚期大發異彩的人物能不能重現曆史的光芒,都是一個未知數,甚至有可能都會湮滅在曆史之中,這算是金良改變曆史的一個致命傷
金良現在唯一能夠招攬的鄧禹後人便是鄧芝
鄧芝,字伯苗,是在曹操打到荊州的時候,逃往蜀地,雖然是世家子弟,卻是流亡的旁係子弟,並沒有受到重視和禮遇當時在益州做從事的張裕擅長相術,鄧芝去投奔他,張裕對鄧芝說道:“先生七十歲過後,做官可做到大將軍,而且會封侯”鄧芝聽說巴西太守龐羲好接待士人,就前去依附他
劉備平定益州之後,鄧芝做郫縣邸閣督先主出巡來到郫縣,和他談話,感覺他有過人之處,於是提拔他做郫縣令,後又升為廣漢郡的太守
插一句閑話,劉備這家夥算是慧眼識英的明主,從軍旅裏提拔魏延,從小吏間提拔鄧芝,說馬謖言過其實,可謂有識人之明,這樣的一個家夥,若不是基礎太差,恐怕早就崢嶸起來了
鄧芝所在之處都清廉嚴整,很有政績,內調入朝升做尚書的職務
劉備在永安駕崩後,鄧芝出使東吳,成功勸服孫權與魏國絕交與蜀國交好,孫權甚是器重鄧芝,屢次有書信和鄧芝互通音信,並送給他豐厚禮物
等到諸葛亮往北進駐漢中之後,任命鄧芝為中監軍、揚武將軍,同趙雲伏兵箕穀,後來蜀軍撤退,唯趙雲、鄧芝軍不損兵將鄧芝後來屯守江州,官至車騎將軍延熙十一年,涪陵屬國的人殺了都尉反叛,鄧芝率領軍隊去征討,一去便殺了他們的統帥示眾,百姓因此可以平安過日子
鄧芝做將軍二十多年,賞罰分明而有決斷,善於體恤部下士兵;他自己本身的衣食依靠公家供給,不隨便接受不明不白的錢財他一向儉樸,但始終不肯營謀私人財產,妻子兒女不能免於挨餓受凍,他死的那一天,家裏沒有剩下什麼財物他個性剛強直率,不會掩藏自己的心事和感受,爭取不到士人們的友誼他對同時代的人很少有尊敬推崇的,隻是特別器重薑維一個人罷了
這樣的一個人才,現在在做什麼呢?金良派人探訪,發現年滿二十一歲的鄧芝在野縣衙當差,做一個普通的刀筆縣吏而已鄧芝做刀筆小吏,也是迫不得已,畢竟原本不可一世的鄧氏已經衰落了,畢竟他隻是鄧氏的旁係子弟,縱然才學出眾,也隻能尋得縣吏官職養家糊口而已
金良命人招來鄧芝,跟鄧芝暢談一番,發現鄧芝雖然年輕,但熟讀典籍,對軍政諸事都有自己的看法,看來他很有希望成長為曆史上那個蜀漢名臣,再經過金良的用心培養,有可能比曆史上的他還要卓越
金良本來想如同曆史上那樣任命鄧芝為趙雲的參軍,以重現他們曆史上共同搭檔而產生的榮光
後來金良轉念一想,曆史上鄧芝和趙雲搭檔時,趙雲已經五十多歲了,鄧芝也五十多歲了,兩人都是曉暢兵事的宿將,所以搭檔在一起,配合默契,不會出什麼問題,但現在趙雲跟隨金良三年,逐步成長為獨當一麵的大將,但鄧芝隻是縣吏出身,還沒有經曆過陣仗磨練,現在驟然讓他做一個師兩萬人的參軍,有很大可能幹不好,又會破壞他跟趙雲本來可以建立起的搭檔友誼,不妥。
金良深深地看了一眼麵前的鄧芝和李嚴,都太年輕,不可拔苗助長,還是要循序漸進地培養他們
金良之前提拔年紀輕輕的郭嘉負責情報工作,現在都有幾分後悔,郭嘉雖然足智多謀,但他年紀太輕,缺乏經驗,驟然領導一個覆蓋整個大漢的龐大情報組織,捉襟見肘,再加上他個性疏懶,任性放曠,很多情報工作都沒有及時傳達,造成了一定的損失,還好金良隨後得到了四十多歲老成持重的賈詡,有賈詡負責軍事情報組織,郭嘉轉為分析情報,金良的情報組織才告別了無序的狀態
金良在過去的三年內,對很多曆史名人都存在嚴重的拔苗助長,把一個從未帶過一百人的名人驟然任命為負責四千人的旅帥或負責兩萬人的師帥,如徐晃、太史慈、趙雲皆是如此,結果這些曆史名人有不少人都顯現出不勝任的狀態,幸好金良有完善的培訓體係,督促各級將領勤習兵法和帶兵條例,經過三年的磨礪,這些被金良拔苗助長起來的曆史名將們終於成功出師,可以獨當一麵,但這三年來他們也犯了不少錯誤,不然金良的勢力可能比現在還要壯大
金良吸取了這三年內拔苗助長的教訓,把征辟來的曆史名人都從適合他們的基層做起,但為了不至於讓這些自視頗高的曆史名人們灰心失望地認為金良小覷了他們,金良都會逐個傾談給他們花了一個遠景畫餅,說對他們寄以厚望想對他們委以重任,但他們現在不論是能力還是經驗資曆上都無法肩負這個重任必須要踏踏實實地一步步做起來
金良任命鄧芝為近衛師教導旅一營參軍,跟李嚴一樣接受培訓並逐步參與實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