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豚是海洋裏的遊泳健將,它遊時最高速度可以達到40~50千米/小時。所以它能毫不費力地將其他海洋動物以及普通輪船拋在身後,自己在水中一往無前。
海豚的身體呈流線型,這是一種降低阻力的身體。但遊泳時,身體表麵與水流仍會產生摩擦。當阻力增大時,普通船隻靠螺旋漿等推動力的幫助以克服水流的阻力。而海豚又是怎樣消除這種阻力的呢?
原來,海豚的皮膚大有文章。它極富彈性的皮膚表麵分為表皮和真皮兩層。在真皮上,生有許多小管狀的海綿狀物質。海豚遊泳時,整個皮膚能夠隨著水流做起伏運動,這樣能夠消除高速運動時產生的渦流,從而使阻力大大下降。所以海豚無需花費多大力氣就可以遊得很快。
孫剛在出來透氣的時候,發現了一群跟在油輪後麵的海豚群,這種情況比較經常出現,所以不怎麼在意,不過想到自己長這麼大,好像除了遊泳館和小時候玩耍的小溪裏,還沒下在其他的過水,就決定試一試,況且對自己而且這個沒什麼危險。
孫剛運功在自己周圍弄了一層粒子層,這樣自己就可以呼吸無礙了,擺了一個像在跳台上跳水姿勢後,孫剛“撲咚”一聲到了海麵。
雖然隔著一層,不過孫剛還是感覺到了冬天海水的冰冷,旁邊的海豚突然都跑到孫剛的旁邊來了,不知道是受到粒子的幹擾還是海豚有把海麵東西推上岸的天性,海豚離開了那艘油輪,跑到孫剛旁邊來了。
你問孫剛等下怎麼回去,怎麼上船的,就怎麼再上一次唄。至於海豚怎麼會知道有東西在旁邊落下,這是由於聲呐的作用。
聲呐是一種在水下利用回聲來定位、測量距離和探測目標的設備。人們是在20世紀40年代發現海豚的“聲呐”的。
科學家通過一係列實驗證明,海豚“聲呐”的探測能力很強。它能夠在幾米以內發現0.2毫米粗細的金屬絲、1毫米粗細的尼龍繩或10毫米長的小魚。而且海豚的“聲呐”
能識別目標的性質。人們在海豚前放置一條真魚和一條假魚,蒙上海豚的眼睛。結果發現海豚毫不猶豫地向真魚方向遊去。這一特點是人類所發明的聲呐無法相比的。
科學家經研究發現,海豚頭上長著的叫額隆的鼓包裏有一種油質東西,它像光透鏡聚光一樣彙聚聲波,能把海豚發出的超聲波彙聚成一個狹窄的波束,所以海豚的“聲呐”具有很高的分辨力。
即使孫剛穿了“馬甲”,海豚們還是知道有東西發出了一係列的波,而且這個波和一般的魚類發出的波不一樣。
海豚真的有那麼聰明嗎?
經過解剖,科學家發現:海豚的腦部十分發達,簡直不遜於另一類被人們公認為聰明的動物—靈長類動物。海豚的腦又大又重,比人腦的質量還大些。如果按照腦子質量與身體質量的比例來算,人腦占體重的比例最大,為2.1%;海豚為1.7%;黑猩猩隻有0.7%。可見海豚腦部與體重的比值大大超過猩猩、猴子等靈長類動物。
此外,海豚的大腦半球上所形成的溝回又多又深,有點像核桃仁。研究表明,大西洋瓶鼻海豚的大腦溝回甚至比人類的還多,而且它腦部神經細胞的密度與人類及其他靈長類幾乎無差別,加上大腦皮層麵積大於人類及其他靈長類,所以這意味著海豚的腦神經細胞數目多過人類及其他靈長類的。
大腦溝回的數目與深度,直接影響著腦部的記憶容量或信息處理能力。所以解剖學的證據表明海豚擁有發達的腦部。
孫剛可不想就這樣被海豚們送著走,所以他馬上模仿海豚的聲呐,發出了特殊的信息,海豚們似乎對此有點意外,不過還是一起搖著尾巴繼續向那艘幾公裏開外的油輪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