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人員先帶孫剛到半山坡一個旅遊購物中心采購泳褲、塑料涼鞋和太陽鏡、太陽帽,這是到死海遊泳的必備物品。站在半山坡上遠眺,山坡下長著一片生意盎然的棕櫚樹,導遊說這是為了改變環境人工種植的,而遠處就是茫茫無際的死海。
湛藍的海水清澈見底,這是孫剛在近處看到的景象,現在接近冬季,來旅遊的人比較少,不過還是有二十幾個人的樣子,被告知在齊腰深的水下是死海泥,容易沾掉鞋子後,孫剛學著工作人員小王的姿勢走到沒膝的水中躺下仰泳,孫剛用了點力往下壓,想往下沉也沉不下去,從頭到腳全部漂在水麵上,確實可以躺在水中看書。
就這樣,孫剛呆了半個下午後,跟著小王回去了,當然臨別前孫剛把在身上曬太陽曬幹的死海泥洗幹淨了,果然像小王說的“皮膚就會變得像嬰兒的皮膚一樣滑潤”,雖然孫剛的皮膚本來就不錯。
在孫剛的要求下,小王介紹了一家正宗的猶太餐廳,進入後,孫剛發現雖然店堂小,但是裝飾得古色古香,別有一番異國風情。店主人熱情招呼,問孫剛兩人喜歡吃什麼菜,這個自然由小王決定了。
餅是猶太人的主食,用小麥或大麥麵製成,餅被猶太人視為生命線,人們吃餅通常不用刀,隻用手掰,唯恐用刀割斷了生命線,吃法是用餅蘸醬吃。頭餐上的是蘸醬、沙拉和麥麵餅就像孫剛在大使館裏吃的那些一樣,玩了一個下午,自然是吃的非常開心。
第二道上牛羊肉腸、燒雞塊和青椒、西紅柿、炸薯條,這些也都是以色列農業的主要產品了,第三道是甜品,孫剛終於吃到了一頓正宗的猶太大餐。
傍晚回到大使館,李雲先回來了,在見到孫剛後,馬上跟他說了地址:哭牆廣場,下午4點左右。
哭牆又稱西牆,牆長48米,高約19米,由12層大石塊砌成。猶太人將哭牆視為信仰和團結的象征,千百年來常有各地猶太人來此哭泣、祈禱,寄托對故國的哀思,抒發“彼黍離離”的感歎。哭牆內側有一個很大的廣場,人們要按照性別通過兩個門,即男人走男門,女人走女門進入廣場,然後到哭牆前祈禱,人們將自己許願的紙條塞進哭牆縫隙中,然後虔誠地祈禱,或許是保佑平安,或許是保佑家庭幸福。
孫剛搜索著自己腦袋中有關哭牆的資料,這個依拉爾還真是聰明,到這個地方別人也不會有任何的懷疑的,因為哭牆是猶太人和旅遊的客人必到的地方,如果把這次的相會當成一個偶遇,相信不會有人會產生懷疑的。
依靠著孫剛熟練的空中“掃描”技術,第二天,下午4點過,孫剛在男門前找到了自己要找的對象----依拉爾。
天生聰明的猶太人有著自己非常獨特的信仰和傳統,為了發展,當然也不可避免的加入了許多的外籍女子,不過依靠著強大的傳統宗教觀念,一般的外籍女子都被同化到猶太教去了,這也是猶太人發展到現在700萬人口左右的一個保證。
不過再堅固的城堡都可以被打破,更何況一個不設防的國度,而且和那些堅固的堡壘一樣,從內部打破比從外麵強攻更適用一些,而代價也小的多。
孫剛假裝遊客問路一樣,找上了依拉爾。
“朋友,我是來自中國上海的遊客,我想請問,你能給我講講有關這裏的故事嗎,我是指比較深入的事情?”孫剛當然不會講猶太語,英語比較通用。
“當然可以,來自遠方的客人,我們就從這哭牆開始吧,我剛才剛哭過的。”幽默果然是猶太人的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