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諸葛亮的建議,濟火大為感勤,並且當場跪拜在諸葛亮的麵前,保證為諸葛亮看好這南中之地。
最起碼,他會幫助諸葛亮看護好這牂柯郡之地。
“先生放心,隻要我濟火還有一口氣在,便斷然不會讓任何一名賊人在治下之地與天朝抗衡!”
之後諸葛亮更是讓人尋找到了這牂柯郡另外一支大部落,居南廣之鹿裏的蠻夷首領阿納。
親自對其安樵之餘,有得知他和那濟火乃是同一先祖,便做主讓他和那濟火結成同盟。
如此,這牂柯郡夷人勢力便合二為一,再也不用擔心受到他人的欺淩。
而諸葛亮也親自讓人教導他們耕種之法,並設立官市,用最好的價格收購他們之下的牛羊等物。
雙方一拍即合,從此牂柯郡逐漸趨於穩定。
而在解決了牂柯郡的夷人之後,諸葛亮也開始後正是進軍南中,此時那孟獲也已經開始帶著兵馬沖殺出來。
這南中之地最讓人發愁的就是幾件事情。
道路難行,蠻人遍布,瘴氣彌漫。
而如今諸葛亮沿途修繕道路,加上有木牛流馬相助運送糧草,而這瘴氣也有孟獲和濟火高定等蠻夷之人相助,幫助他們解決此事。
那最後的蠻人遍布...就更加的容易了。
因為孟獲的緣故,他們開始聚集,然後走出密林,即便是最後退回,也已經無法阻止諸葛亮的繼續深入了。
諸葛亮在南中連戰連捷,先後勝了那孟獲的蠻人聯軍數場。
可在殺戮之餘,也成功讓許多蠻人徹底心服。
白崖僰人首領龍佑那世代生活在住洱海至滇池一帶,龍佑那被諸葛亮生擒之後,被諸葛亮賜下漢人之姓為張。
之後更是封其為長,世領其地,然後傳授其耕種之法,給他們立下律法之事。
龍佑那被諸葛亮所折服之後,不僅改名張龍佑那,更是宣傳其德行,更是在諸葛亮的建議之下直接從山林之中遷徙而出,從而進入平原地帶。
甚至在諸葛亮的建議和幫助下建立城池,立下刑罰鐵柱,甚至傳聞在之後更是為諸葛亮在南中立下了功德石碑,上書諸葛亮之德。
之後又降服攸樂族,讓其舉族追隨,但因為其不想離開,諸葛亮也順應他們的心意。
教導他們種茶與種糧之事,並以他們那造型獨特的帽子為模板告訴他們如何建造房屋。
讓他們居住在攸樂山一帶,從此以茶米為生。
而他們也銘記諸葛亮之恩德,終生對其供奉,甚至將其奉為鬼神一般。
除了這些之外,最重要的是還有那南中最為邊疆之地的卡那曼卷族之人,此族群勢力龐大,又有首領號稱葫蘆王。
諸葛亮將其打服之後並未對其遷徙或者屠戮。
反而是願意與其永結為盟,葫蘆王承認卡那曼卷族之地為大漢疆土,而諸葛亮則承諾日後有人對其領地進攻。
他們定然會出兵相助。
雙方共結盟約,互通有無,從此此地徹底成為了大漢之西南之邊陲!
之後近乎兩千年的時間,葫蘆王卡那曼卷的後人仍然稱呼諸葛亮為祖公,但凡有異族入侵,都是以祖公之名竄起反抗。
其盟約永生永世,絕無背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