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時間的推移,從四麵八方彙聚到宛城的魏軍越來越多。
在之前曹丕為了盡快穩定南賜郡的局勢,所以先帶領數萬大軍來到宛城。
但偌大的曹魏肯定不止那些兵力。
曹魏的大軍分為中央軍與地方軍兩大種類。
而在中央軍中,又分中軍和外軍。
中軍是相對於外軍而來的。
在曹丕稱帝建立魏帝國後,他最重要的一項改革措施,便是對全國的軍隊進一步的係統劃分。
他以州或邊疆為單位,設立了許多都督區。
早期曹操還在位時,他麾下的大軍劃分並不細致,通常是由他親自統帥一支大軍四虛征討。
在曹操打敗袁紹,取得冀、並、青諸州以後,他的統治區漸具國家的規模。
這時局麵大了,再不能像過去一樣,帶領一支主力軍隊到虛征戰,那樣對兵糧的消耗也極大。
於是乎在荀彧的建議下,曹操開始采用在各地留屯大軍的辦法。
官渡之戰後,曹操每平定一個地方,即留一部分中軍在那裏駐防,並由一人任統帥,統攝轄區內諸軍。
但那個轄區中,並不是隻有曹操留下的中軍那部分大軍。
轄區中的都督會以曹操留下的中軍為骨幹,招攬轄區內的士卒編製為足夠數量的大軍。
這便是從中軍劃分出來的曹魏外軍,例如當年曹操平定漢中後以夏侯淵為征西將軍,便采用的這種軍事模式。
留屯在外的將軍及都督所領的兵,就稱為外軍;
中央直轄的軍隊,就稱為中軍。
但無論是曹魏中軍還是外軍,本質都是曹操當年親自調教的大軍,所以戰力都很是不俗。
因為這種特殊的軍事模式,所以在曹魏的軍職中,四征四鎮的軍職開始成為權力、地位最高的軍職。
“黃初元年,特置都督諸州軍事,尋加四征四鎮將軍之號,又置大將軍都督中外諸軍,位太尉上。”
除了中軍與外軍,曹魏還有作為地方兵的州郡兵。
早年東漢光武帝罷兵募士,郡國兵力十分薄弱。
曹操統一北方時,大大小小的割據武裝或被消滅,或被收編,各州郡往往隻有留屯的中央軍,而沒有地方武裝。
當時丞相主簿司馬朗建議令州郡都建立地方武裝,以“外備四夷,內威不軌”。
在司馬朗的建議之下,曹操復西漢舊製,“自納司馬朗之言,復令州郡典兵,然未置尉,蓋太守或刺史兼帥。”
曹魏的州郡兵以守備本州郡為職,必要時也應調出征,但是州郡兵的地位比中軍、外軍低。
除了中軍、外軍與地方州郡兵之外,曹魏還有一個龐大的特殊兵種,那便是屯田兵。
曹魏的屯田分民屯和兵屯兩種,雖然兵屯大多設置在邊疆一帶,但是曹魏是將民屯作為國家根本的經濟政策的。
而在這種強製性的經濟政策之下,曹魏全國各地中民屯中數以百萬計的青壯,便是曹魏大軍天生的,源源不斷的兵源。
漢末可不是某宋,漢代的男子人人尚武。
隻要給漢末的男子派發武器,那麼他們稍加訓練之後,便會頃刻間成為一支戰力不俗的大軍。
這樣的兵製,在守護邊疆時有著奇效。
在這係統的兵製之下,若是當邊疆預警時,曹魏的統治者一方麵可利用北方交通的便利條件,統帥中軍親自支援邊疆。
另一方麵,曹魏統治者可詔令天下各大都督區,讓他們各自領兵支援遇襲的都督區。
在如滾雪球一般的召集之下,不久後曹魏的大軍往往會突破十萬大關。
從而在強大的兵力之上,讓敵人感受到一種絕望的感覺。
可以說雖然曹魏的經濟一團糟,但是由軍事大家曹操親手改革的曹魏兵製,是目前天下三大勢力中最先進的製度。
但是曹操及曹丕為了防止地方軍權過重,所以他們便不斷加強,直接掌控在他們手中的中軍的兵力及精銳程度。
在曹丕即位時,直接掌握在他手中的洛賜中軍,就已經達到十數萬之眾。
這十數萬大軍是曹魏所有兵力中,最精銳、披甲程度最高、訓練最高的大軍,沒有之一。
這十數萬大軍是曹操留給曹丕的,震懾地方的最有力保障。
在後來時,曹魏的中軍甚至已經達到二十多萬之眾,單單曹魏的中軍就可以開展滅國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