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在卜已取得東郡的半個月後,臧霸帶領著息縣的一萬敗兵倉皇逃到了濮陽,和卜已的大軍會合在一起,更讓卜已的軍勢大振。卜已也從臧霸的口中知道了劉備的厲害,趁機在袞州又招募了兩萬人,加緊訓練,以抵禦即將到來的劉備大軍。
結束息縣的戰鬥之後,劉備又收降了兩萬精壯,並將之送到宛城交給高順和顏良訓練,然後再從宛城調來三萬五千精兵,使得劉備的軍力一下子達到了八萬。大軍到齊之後,劉備下令犒軍一天,然後向東郡方向開拔。
劉備先讓快馬將汝南的捷報送到洛陽,然後請旨進軍東郡。劉備和袁紹率領大軍慢慢向東郡開進,在走到陳留郡陽夏縣的時候,聖旨到達,靈帝先是對劉備和袁紹進行了一番褒獎,然後同意其進軍東郡的請求,並許下黃巾平定之後再行封賞的承諾。
七日後,劉備的大軍到達了濮陽城下,在城外三十裏處安下了營寨。
濮陽城城池高大,加上劉備這次的行軍速度不算快,而且在路上更是已經得到了報告,臧霸率領息縣的一萬敗兵逃到了濮陽,和這裏的卜已會合一起,所以城內的準備應該是十分充分,這一仗並不好打,或許應該是薑維穿越成劉備以來,將要經曆的最艱難的一次攻堅戰。
漢末的黃巾大起義看似規模宏大,而且參與造反的人數極多,但是卻並不是十分可怕,鎮壓起來並不太困難。究其原因呢,應該有兩個。
第一,儒家思想的成功是在漢朝,漢武帝時期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思想是被曆來統治者用來維護自己統治的最有利的思想工具,其想講究君權神授,天命所歸,並不是什麼人都可以成為皇上的,所以幾乎沒有人敢對於皇權進行挑戰。張角的黃巾大起義雖然是造反,是對皇權的挑戰,但是參與其中的百姓卻並不是抱著要推翻漢朝的統治的思想,隻是由於漢朝的**導致的生活窘迫,為了生計,更重要的是受了太平道思想的蠱惑,才不得已參加造反。
第二,黃巾軍的數量雖然眾多,並且曾令漢朝政府一時措手不及,但是,黃巾起義並不像後來朝代的諸多起義那樣,逐步建立自己的根據地,拉攏民心,並不斷擴大,直至推翻當朝統治為止。而黃巾軍基本以搶掠為目的,隻是占據一些州郡的重要城鎮,對於周圍的小縣城等隻是搶掠一下,並不派兵駐守。這也就是為什麼劉備攻下了宛城,就能結束南陽的戰事,攻下息縣,汝南的戰事就平定了的原因。
雖然濮陽城易守難攻,但是隻要能將這座城池拔下,東郡的戰事也就可以完全結束,黃巾起義的戰火基本就可以被消滅殆盡了,而劉備也就可以率領大軍前往廣宗,協助皇甫嵩對張角的最後一戰。
劉備在望向濮陽城的城頭的時候,心中已經知道這一仗的艱難,也許經曆幾次的交鋒,臧霸、周倉應該不會再出城與自己進行作戰了,這一次恐怕必須要進行自己一直以來不願意使用的強行攻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