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係列長篇歷史小說《幹隆皇帝》的第6卷。幹隆晚年,烽火迭連,四川的大小金川土司、新疆的和卓木霍集占、盤據在尼泊爾邊境的廓爾喀、臺灣的林爽文等相繼叛乳;直隸湖廣等地,白蓮教、天地會……民變此起彼伏。

連年征戰,國庫空虛。而朝廷以和珅為代表的佞臣,一麵媚主,投幹隆之所好,一麵以保舉地方官等辦法,結成盤根錯節的關係網,黑手伸向各省州府。

和珅在建造圓明園的督工中,中飽大量銀子。山東巡樵賄賂和珅的70萬兩均來自民脂民膏,平邑縣的畿民們隻得上軀蒙頂當土匪。

和珅的爪牙把銅運至海邊走私,連船賣給日本。諸如此類案件層出不窮,因有幹隆的偏袒,和珅手段的隱蔽毒辣,難以破案。

他們還陷害忠良,查案人錢灃被毒死於半路,連紀曉嵐也被充軍新疆。

但是,作為一代英主的幹隆,自己警覺年事太高,精力不濟,秋聲蕭蕭,黃葉待落,必須物色太子人選。

以十五阿哥顒琰最受青睞。本書就從顒琰去各地歷練開始,寫至幹隆84歲那年將帝位禪讓給兒子顒琰,是為嘉慶。

本書有兩條主線:一是雄姿英發天生帥才的福康安及名將兆惠、海蘭察等,他們連年征戰在外,保住了幹隆的江山和版圖的完整;二是奸佞貪婪脅肩諂笑的和珅,他像噲影一樣伴隨著幹隆的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