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曾經說過:“廣大知識分子要到鄉下去,接受農民再改造。”幾十年過去了,作為後現代的知識分子,我也就自然而然地下了鄉。

現在的農村不像以前,現在鄉下的小路都接了水泥。這裏是南方的一個郊區,離著市區不遠,不過也不妨礙它成為一塊風水寶地。故事便從這裏開始……

二十一世紀初,在大基建的背景下,許多的老舊樓房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一棟棟嶄新的大樓。

而我的童年就是在這些不整齊的樓道小巷間渡過的,雖然我並不覺得哀傷,但是在某一個時刻,新建的大樓總會讓我感到一陣陣的陌生。這種陌生是在一瞬間發生的,然後以極短的速度回到熟悉的感覺。

我不太喜歡白色的大樓。在我的印象當中,大都市應該是像某新建的漁村一樣,到處都是柏油路,到處都是高樓大廈。那些大廈鋪滿了玻璃幕牆。就是那種黑色的玻璃,一塊塊的貼在樓上。

原因無他,因為小的時候看到的大樓都是在都市愛情片裏麵的,所以也就理所當然的認為現代都市就應該是那樣的。

另外,我尤其愛聽都市愛情片裏麵的過渡配樂,那種古典尼龍吉他所帶來的,指彈的音色,帶來一種很平靜的感覺。

那種以前的老電視劇中,一般都有一個曝光很強的過渡鏡頭,有些時候屏幕亮得都黑掉了,不過那種才是真實的都市,而不是現在大多數技術進步的產物。明亮的畫麵和清晰的外景,根本不像一個都市所該有的真實的樣子。因此,我就對城市的探索起了不小的興趣。

一開始,秉持著沒錢的原則,我隻能在郊區開局,隨著深入的了解,我發現原來毛主席說的深入底層不僅僅是農村,其實城市也有一些不為人知的窮苦人民。抱著這樣的雙重理想,我開始了幻想,因此看了很多關於城市流浪的視頻,他們大多在城市的夜晚活動。但是我卻對城市生存和夜晚活動一無所知,於是一個更加龐大的計劃開始執行了。

無獨有偶,在一次偶然的家庭矛盾下,我真的進行了城市的深度探索,不是平民的,也不是富人的,而是窮人的方式去體驗和探索如何在這個鋼鐵叢林中生存。我開始被迫學會找庇護所,慢慢的摸索到底如何才能以最小的成本過完一天。

我開始尋找當初的自己,去享受城市的繁華和不被約束的自由,就像肖申克一般,在這個體製化的時代暫時掙脫束縛,去體驗一把瀟灑的滋味。

每一次日出,都代表著我又活過了一晚,每一頓飯,都告訴自己還有體溫,每一個夜晚,都在庇護所中回味當年。隨著時間的進行,我的流浪之旅會結束,但是真真正正流浪的人永遠也不會結束。

這個城市的最深處不是街角小巷,而是寂靜的午夜。鮮有人知的時間。當大家疲憊了一天準備在夜間享受睡眠的愜意時,城市探險家的工作才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