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真正的小公子被順利找回來,不論出於愧疚,還是補償心態, 他能得到的勢必會比現在要少得多。
白軟可不想這樣。
他做了一份假資料, 混淆視聽, 在謝家其他人的注意被那份假資料吸引,尋找更加可能的人選時,利用這段空隙, 對那份資料做了點更改。
買通了一些人。
那些人裏有嫉妒對方的同學;曾有過舊怨, 在金錢麵前沒堅持多久的老師;還有早就對福利院院長不滿的護工。
老實說, 買通那些人要比白軟想象中更花時間,數量更是比預計中少了不少。
原來的“謝祈”, 現在的“李珩”, 從小到大, 都格外討人喜歡,以至於他甚至找不到幾個能按照自己的意願行事,偽造一些“事實”的人。
或許這就是“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不過這點小意外對整體的影響不大,最後被送到謝家人麵前的,是那份明顯被他改過,有問題的資料。
——老師作證,他偷偷拿過同桌的鋼筆、橡皮,同學說他這個人不合群而且陰沉,孤兒院的護工提起他,想到的也是憑借院長的寵愛,總是會多拿一些原本應該平均分下去的東西。
這些都不是大問題,混在其他幾乎完全真實的資料裏,不會露出任何端倪。
謝家更不會因為這幾樁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特地去北方調查。
他們隻是會有微妙的介意,並且不太相信——當然,也可能是惋惜,印象裏那麽乖的一個孩子,在沒有人好好教導的情況下,到底是沒有那麽好了。
這種微妙不會影響他們大體上的態度,卻會成為一根鯁在心間,越陷越深的刺。
因為在他們的心裏,那個很小就走丟的孩子是很完美的,沒有任何不好的地方——被領養的這些年,每次提起對方,白軟也會故意給他們強化這樣的印象。
落差會導致失望。
然後,在這個失望的基礎上——再加一把火呢?
被帶回謝家,還沒有正式進門之前,白軟就已經在自己的房間裏,用望遠鏡觀察他。
他看他被管家帶著,穿過前院修建好的草坪和噴泉,注意到對方臉上的不安,還有懷疑,發現對方比資料上還要好讀懂。
他設計讓自己被對方推下樓,注意到了對方愧疚,後悔,那種從被帶到謝家就有的不安更加明顯。
——白軟毫不懷疑,他在反思的時候,比起想“他是不是故意掉下去的”,會疑惑更多的還是“我是不是真的不小心碰到他了,他會不會以為我是故意的”。
……就是這樣好猜,好懂。
白軟有一萬種方式讓他離開謝家,再也沒有辦法影響自己的地位,做到取而代之,考慮許久,還是選了最有意思的那一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