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1 / 1)

我叫辛則成,從小生活在寧江省北部的金州縣,年少無知,初中時因貪玩沒考上重點高中,賦閑在家其間,爺爺鄭重地跟我說:可不能不上學啊,找個學校上吧。

爺爺出生在抗戰初期,念過幾天私塾,雖然不懂當今的教育,但我從爺爺語重心長的話語中能深深體會到在他的認知裏,上學才是我唯一的出路。我當時默不作聲,因為我無能為力。

萬念俱灰中,父親堅持拿出一萬元的頂額高價費讓我去金州二中讀書。一萬元究竟是什麽概念?在當時鄉政府副科級幹部的工資是每個月800元左右,而我家全是農民,一畝地小麥產量八百多斤,一斤小麥的價格不到五毛錢,我們家隻有四畝半地。

在金州,一中、二中、六中是全縣的重點高中,在上世紀九十年代的金州師範學校,後來被華興市改編為華興市第二實驗中學,就這四所普通高中算是不錯的。

我深深記得我上高中是我本家的叔叔幫我聯係的,父親一直想讓我去六中,我們到了六中之後,人家因我的分數太低給錢都不收我,這位叔叔又帶著我和父親去了二中,一路上,我的心情糟糕透了,感覺自己像路邊的垃圾被人嫌棄。

二中接受了我,我的父親和那位叔叔都很開心,從學校出來的時候,叔叔還跟我說:開學了可得好好學啊,這都趕上你爸爸一年的積蓄了,三年後你考上重點大學了,這個錢還會退還的。

由於我的底子薄,學習很吃力,經常晚上夢見自己坐在車上馬上就要被摔下來了,可我死死的抓住汽車不放。這樣的夢境一直持續到高一下學期文理分科。

在文理分課的時候,我選擇了文科,我的家人都執意讓我學理科,以後報考醫學專業。而我卻想讓自己以後從政,讓更多的窮人富起來,讓他們的孩子不再饑餓中念書。在初中校園裏,我經常看見身邊的同學為了省錢,早上隻到餐廳買兩個饅頭夾一張辣片,中午的時候吃一包方便麵就過去了。這樣的生活我也深有體會,從那一刻起,這顆理想的種子一直根植於我的心裏。

初中畢業那年,我在同學錄中寫的人生理想是為人民服務,大家看過之後哈哈大笑,說我連教室的衛生都不打掃還為人民服務?但我卻是萬般鄭重。

後來,我在二中認識了張有誌等同學,在高中校園裏,我懂得了搞好同學關係,學會了珍惜時間和刻苦奮鬥,我能把所有勵誌的口號落實到行動中。

一次又一次高考都沒有讓我的夢想破滅,因為沒有什麽比生死更重要,隻要我活著還有一口氣,我就會為我的夢想誓死奮鬥著。兜兜轉轉,我終於進了大學校園,傳說中的空虛在大二讓我有了體會。

縱觀我奮鬥的路,總有那麽一條線貫穿著,它指引著我一直向前走,堅定不移的走下去,讓我在困難和挫折麵前一次次跌倒又站了起來,它就是我的夢想,在初中時就生根發芽的那個為人民服務的夢想。倘若沒有它,恐怕在第一次高考失敗後就另謀人生他路了。

我把我的故事甚至一些散落的文字記載交給了作者,我希望經過作者的妙筆,能把我艱辛的奮鬥歷程以及縱觀其中的精神支柱刻畫出來,激勵一代又一代像我這樣農民出身的孩子在人生的迷茫和挫折中不迷失自己,勇敢地走出一團又一團迷霧。

雖然我國的高考競爭幾近白熱化,每年都有很多人在為寧江鳴苦,但也正是由於高考製度的存在,讓一個又一個像我這樣普通家庭的孩子有了改變自己命運的機會。

最後,我想用《增廣賢文》裏的一句話結束今天的序,就是“但行好事,莫問前程”,這裏的“好事”是指好好學習,提高自己的成績,下苦功夫,練就真本領。隻有這樣,無論是在高考、考研、工作還是更長的人生路上才會有更多選擇的機會,才會把命運的選擇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