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回 回到三國(2 / 2)

既然自己想統一三國,那麼就要有一個周密的計劃,那就不如從現在就開始計劃,雖然自己沒有曹操的軍事才華,但勤能補拙,隻要自己有一個周密的計劃,那麼自己就有戰勝他人的實力。

首先,從這一個多月的時間裏,李龍知道現在是元嘉3年,也就是公元152年,現在在位的是桓帝劉誌,而根據自己的記憶,李龍記得黃巾之亂是在建寧2年,也就是公元169年發生,也就是說隻要自己在那時可以拉起一隻隊伍,就有很大的可能通過黃巾之亂建立功勳,從而聲名鵲起,擁有一個很好的起點去發展。同時自己還可以以遊學為由,到處尋訪猛將賢臣,為自己的事業打下一個堅實的基礎,為以後做準備。俗話說的好,“三個臭皮匠頂上一個諸葛亮”,何況三國時期僅十大軍師中就沒有一個比諸葛亮差的,早期的軍師如沮授、田豐,其人在朝不得誌,隻要自己誠懇一點就一定能得到他們的效忠,而武將如典韋、趙雲之類出生草莽的人更是容易尋找與結交。

但是隨後李龍突然想到,雖然猛將賢臣容易尋找,但百姓可不容易啊。因為李龍知道由於黃巾之亂的緣故,大漢十三州縣的百姓可以說是死傷慘重,十不存一。據史書記載,當曹操打敗袁紹得到冀州後,查看戶籍人數是聽聞冀州有一百多萬的人口時竟驚呼大州,因為這比曹操已有的青、充、豫三州加在一起還多,而在黃巾之亂之前,冀州的人口可是接近一千萬啊,由此可想而知,一場黃巾之亂對大漢十三州縣的影響之大,而在隨後的幾十間,諸侯之間的不斷的互相吞並也進一步導致了當時人口的減少。雖然在三國鼎立之後,吳、蜀、魏三國都不斷的鼓勵生育但收效仍舊甚微,最後蜀國的滅亡也證明了這一點。

諸葛亮的六出祁山以及薑維的九伐中原,雖然部分原因是因為地勢不好,但還有一部分則是兵力問題,以及糧草短缺。十五次的戰爭中,魏國每次都可以組織起百萬大軍抵禦蜀國的進攻,後勤更是高效快捷、持久方便,但是蜀國因人口稀少導致糧草供應不足以至不得不退兵的次數有數次之多,以致於在司馬氏統一三國後,仍舊發生五胡亂華的原因就可想而知了。

人口的稀少導致戰力的下降最終迎來的隻有失敗和毀滅,所以戰爭打的就是人口,如何在其他諸侯未發現這一關鍵問題前得到大量人口成為了一個重大問題。在隨後的日子裏,李龍不斷思考著自己的計劃,為自己的未來打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