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寒門學子的復仇(2)
“大膽!公堂之上豈容你信口雌黃?”府丞連忙出聲嚇止。
原本他以為童攸年幼,隨便恫嚇幾句便會嚇破了膽。卻不成想,他竟然還敢反抗。
不過那又如何,一個連秀才都不是的小小童生,在這上京,隨便一個人伸伸指頭都能將他碾壓。
童攸卻並沒有因他陰狠的眼神害怕,反而鎮定反駁:“大人,學生的確無罪可認。更何況,這訴狀不過剛剛念過,就算您認定學生有罪,那學生又是如何舞弊?買通何人?借用了誰的關係?從犯又都有誰?這些尚未清楚,何來立即定罪之理?”
“哦?你這意思,是要教本官如何斷案?”
“學生不敢。”童攸晃了晃肩上枷鎖:“大安素來優渥文人學士,當今聖上尊大儒為師長,太子殿下亦啟蒙孔孟之道。大人為官清正,也定然謹遵聖諭。淩茗清雖隻是個童生,卻也是士人,您既然敢直接動用刑罰,想必是已經調查清楚。”
“嗬,證據確鑿,容不得你狡辯。”
“狡辯……”童攸細細琢磨了這兩個字的含義,突然笑了:“那證據可有奉於堂上?大安律法清明,若想要定罪,人證物證皆要一應俱全,可不是隨便憑著一紙訴狀就能判別。”
“這是必然,本官今日就還你個明白。”府丞嗤笑:“你要的人證此時就在堂上,是你同宗的兄弟還有你的啟蒙先生,至於聯名上告的童生,雖然並未到場,但名字也是白紙黑字寫的清清楚楚。難不成依著你的意思,竟是這十幾個人公然勾結起來汙蔑於你?”
“可大人又沒問審,怎知他們所言非虛?”童攸說著轉頭看向那庶子:“你既然言之鑿鑿說我罪無可赦,不妨仔細說說,是如何發現我有舞弊之嫌?”
“並非是我,而是族裏皆有懷疑。”那庶子來之前被淩傑叮囑過,這樣的問題自然遊刃有餘,他指了指身邊一位老者說道:“這位是淩家宗學中的啟蒙王先生,淩家不論分支本家,幼時皆有王先生授業。淩茗清自小便頑劣非常,到了十歲上下都認不全字,連本論語都背不出來。後來又因為不敬師長而被王先生逐出門牆回歸鄉裏。至今不過堪堪過去三年,緣何就突然開竅,連奪小兩元?”
那王先生也適時開口附和:“沒錯,淩茗清品性惡劣,宗學時就是害群之馬,不友愛兄弟也便罷了,後來還添了個偷盜的惡習,學裏幾次丟了東西,最後都跟他脫不了關係。因此在下和淩大人商議過後,將其逐出宗學。原本以為,鄉下僻靜之地,修身養性幾年總會定性,卻不料想,竟連舞弊這麼大的事情都能坐下。真真是師門不幸!”
王先生說著,便老淚縱橫,好似真有天大的懊悔一般歎息不已。
滿場譁然。
王先生在上京也算是小有名望,父親是先帝朝時的進士,本人又是舉人,說出來的話更是極有說服力。
堂內衙役們皆用詫異的眼神看著童攸,很難相信他小小年紀,品德竟敗壞到了如此程度。堂外更是竊竊私語聲一片,句句皆是對童攸的鄙夷和厭棄。
那庶子也是煽風點火的好手,略微提高了音量嘲諷道:“草包也能變成案首,啟蒙先生就在這裏,事到如今,還需要什麼證據?”
啪!
府丞一聲驚堂木,厲聲喝道:“淩茗清,你現在還有何話說?”
這便是要當眾定罪。依照《大安律》舞弊是重罪,輕則剝去功名永不錄用,重則流放蠻荒之地。庶子斜眼看著童攸,臉上皆是快意之色。
他妒恨童攸許久,這一告,雖是拿著淩傑的賞錢,卻也巴不得看童攸前程盡毀。
而童攸卻嘲諷的看了他一眼,搖頭道:“一派胡言!”而後,便朗聲而誦:“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
庶子一臉莫名,覺得童攸是瘋了,竟然將這裏當做學堂,以為背得出書來就能洗脫罪名。可堂上的府丞和王先生臉上卻都變了臉色。
至於堂外,年長些的書生們也忍不住驚歎道:“這是《中庸》首章。淩茗清不過十幾歲,竟然學到這裏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