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 耍小聰明的智囊(2)(1 / 3)

第100章 耍小聰明的智囊(2)

要打開成功之門,需要克服從眾心理,不能人雲亦雲。學者阿希曾進行過從眾心理實驗,結果在測試人群中僅有1/41/3的被試者沒有發生過從眾行為,保持了獨立性。可見它是一種常見的心理現象。從眾性是人們與獨立性相對立後種意誌品質;從眾性強的人缺乏主見,易受暗示,容易不加分析地接受別人意見並付諸實行。“從眾定勢”不利於個人獨立思考和創新意識,雖然它使每個人有一種歸屬感和安全感。

生活中有不少從眾的人,也有一些專門利用人們從眾心理來達到某種目的的人,某些商業廣告就是利用人們的從眾心理,把自己的商品炒熱,從而達到目的。生活中也確有些震撼人心的大事會引起轟動效應,群眾競相傳播、議論、參與。但也有許多情況是人為的宣傳、渲染而引起大眾關注的。常常是輿論一“炒”,人們就易跟著“熱”。廣告宣傳、新聞媒介報道本屬平常之事,但有從眾心理的人常就會跟著“湊熱鬧”。

不加分析地“順從”某種宣傳效應,到隨大流跟著眾人走的“從眾”行為,以至發展到“盲從”,這己是不健康的心態了。多一些獨立思考的精神,少一些盲目順從、隨大流的從眾,以免上當受騙,才是健康的心理。打開成功之門,不僅不要盲目崇拜權威,不要盲目從眾,還要具有強烈的自信心和過人的勇氣。

弱秀才治倒大力士

王卞將軍在軍營中設宴,邀請當地的一些名門貴族、達官貴人觀賞摔跤比賽。比賽中,有一位摔跤手身材魁梧,力大無比,許多健壯的士兵與他較量,都紛紛敗下陣來。坐席中一位秀才說自己能勝過那位摔跤手,他便走上前去,朝那位大力士伸了伸左手指,那位魁梧的摔跤手立刻就倒下了。

王卞覺得有些神奇,懷疑這個秀才有氣功,便問秀才。秀才答道:“這個摔跤的人害怕醬,我預先從他的同伴中了解到這一點,所以我先到廚房裏,用左手指沾了一點醬,剛才他見到醬就倒下了。”

[智囊]

一個大力士和一個白麵書生角鬥,誰為贏家,這個結論應當是不言而喻的。但這裏恰恰相反,白麵書生輕而易舉地戰勝了大力士,理由何在?原來是弱者掌握了強者的弱點,這便使雙方的力量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弱者由弱變強,強者由強而弱,最後白麵書生競打敗了貌似強大的大力士。

這個故事,啟示我們對於貌似強大的敵人,不要被他那表麵上張牙舞爪的氣勢所嚇倒,須知,強敵再強,也必然有其不可克服的弱點,如大象再強大,卻畏懼弱小的老鼠,那是因為隻有老鼠知道大象的弱點,乘虛而入,大象就拿這個小家夥沒有辦法。對於強大的敵人也是如此,隻要咱們掌握了它的弱點,攻其弱部,便可以“四兩撥千斤”,因此,民間有“打蛇打七寸”、“打虎打其腰”、虎有“銅頭鐵臂豆腐腰”之說,都是攻其弱部,便能製蛇、製虎於死地。

敖陶孫化險為夷

南宋寧宗時,丞相趙汝愚與平章軍國事韓侂胄爭權,遭到韓侂胄的罷黜,死於到遠州的路上。太學生敖陶孫聽說此事以後,寫了一首詩悼念,並且把詩題在三元樓的牆壁上。他剛停筆還沒喝幾口酒,屏壁就被人抬走了。

敖陶孫知道一定是韓侂胄的手下,就立即換了酒保衣服拿著酒器下樓,正巧碰到捕衙來拘捕他,但是這些人不認識他,便問他:“敖陶孫在不在樓上?”敖陶孫機智地答道:“他正在樓上痛飲。”

說完便慌慌忙忙地逃往福建。韓侂胄後來事敗垮台後,敖陶孫才得以出來,他在一次科舉考試中考了第一名。

智囊

敖陶孫大難臨頭,卻巧逃追捕、化險為夷的關鍵,就在於捕者不僅不認識他,反而向他打聽“敖上舍在否?”既然如此,恐怕再愚蠢的人也會順水推舟、金蟬脫殼。但像敖陶孫這樣臨機應變、勇敢機智者也並不多見,如果他不是沉著鎮靜,不慌不忙,而是稍有疏忽緊張,那麽,就會引起捕快的懷疑,恐怕也難以成為“漏網之魚”了。而由於他的“此地無銀三百兩”,便使得那些快捕們隻把注意力集中在樓上,而對於從他們身邊堂而皇之即將溜走的真正的罪犯卻放鬆了警惕。

金蟬脫殼的實質,是用詭詐之術迷惑對手,偽裝和掩蓋真實意圖。其本意為存殼去質,但在經商活動中借用則往往是去殼存質。當商品銷路不暢時,則采用去殼或換殼,以使商品在市場上打開銷路。運用金蟬脫殼之計,假象造的越逼真,效果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