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大處著眼的智囊(1)
具有超人智慧的人,識人、用人、操縱人、駕馭人,常常超越一定的規則,出乎一般人的意料之外。對此,一般人對此驚訝不已,而英雄豪傑卻是胸有成竹。因此,輯有《大處著眼的智囊》一卷。
孔子盡人之用
孔子帶著他的弟子周遊列國,他的一匹馬跑進農民的莊稼地裏吃了莊稼。那個農民十分憤怒,就把馬扣下了。孔子的學生子貢去向農民求情,說了許多好話卻沒有把馬取回來。孔子感歎他說:“用別人不能理解的話去說服人,好比用最高級的犧牲太牢(牛羊豬各一)去供奉野獸,用最美妙的音樂《九韶》去取悅飛鳥,有什麽用呢?”於是孔子就派養馬的人前往處理這件事情。養馬人對那個農民說:“你老哥不是在東海耕種,我也不是在西海旅行,我們既然碰到一起了,我的馬怎麽能不侵犯你的莊稼呢?”農民聽了,十分痛快地解下馬,還給了他。
各種人因類別、品性相同而聚合。
在農民麵前大談詩書之理,這正是腐儒誤國誤民的根源所在。養馬人的話固然不錯,假如由子貢去說,農民仍不會聽從。為什麽呢?因為儒生與農民在外貌和修養上相距甚遠,他們的精神也必然互相背離。那麽孔子為什麽又不直接派養馬人去,而要先聽任子貢前去呢?如果先派養馬人去,即使他一去就取回馬,子貢也不會心服,不如先讓子貢自己去碰釘子,養馬人的妙處自然會顯露出來。聖人通達人情,所以能恰當地發揮各人的長處,而後來的朝代,往往用金科玉律束縛人,以論資排輩限製人,又總是指望一個人各方麵都要冒尖,天下的事怎麽能辦得好呢?
【智囊】
勸說者要了解被勸說的對象,把握被勸說者的性格特點,以及當時的心態,從而有針對性地采取被勸說者能夠接受的方式。因為一般人隻懂得淺顯的語言,勉強地去讀高深宏大的道理去讓他們聽,就如同用仙丹妙藥去治療鼻塞咳嗽、穿著貂皮虎裘去砍柴挖野菜一樣。當年蘇秦曾經用精深的學說去趙國遊說,結果秦陽君聽了之後不高興;商鞅以“帝道”、“王道”去遊說秦孝公,而秦孝公卻不願意采納。凡是不符合當事人內心所追求的東西,即便你說的天花亂墜,表達的眉飛色舞,引用的全是古聖人的話語,那也如同用酒飲牛、用肉喂馬一樣毫無效果。所以,那種華麗深奧的辭藻,隻有華麗的表麵,而缺乏實質的內涵。隻適合庸人自樂而不適合深入人心。因此,子貢固然有出色的勸說神力,但在此處的“妙稱”,還不及馬夫的“諧說”。道理很簡單,因為子貢在所麵對的不是有修養懂得大道理的君主或者士大夫,而是一文不識的山野之人,自然美妙的言辭對於山野之人而法,猶如對牛彈琴,這是勸說的時候不注意被勸說者的身份和地位。因此,王充曾精辟地分析了子貢與山野之人交涉失敗的原因,他說:“拿聖人的經典給小孩子看,把高雅的言論說給山野之人聽,他們不會明白其中的內容,也就沒有不被頂回來的了。”這就告訴了我們勸說的時候要注意勸說的對象。
愚侍者掛敗智徐鉉
南唐廣陵人徐鉉、徐錯兄弟和鍾陵人徐熙,號稱“三徐”,三人都以學識淵博、見多識廣、通達古今聞名於北宋朝廷,其中又以徐鉉的聲望最高。
一次,南唐派徐鉉向朝廷納貢,照例要由朝廷派官員去作押伴使。滿朝文武都因為自己的辯才不如徐鉉而生怕中選。宰相趙普也不知究竟選誰為好,就去向宋太祖請示。太祖說:“朕親自來選擇。”
過了一會兒,宦官命令殿前司聽旨,要他寫出十個不識字的殿中侍者的名字送來,殿前司寫好後,宦官將名單送給太祖,太祖禦筆一揮,隨便點了其中一個人的名字,並說:“就這個人了。”這使在朝的官員都大吃一驚。趙普也不敢再去請示,就催促那人趕快動身。
那位殿中侍者不知為什麽派他去做使臣,又得不到任何解釋,隻好前去執行命令。一上船,徐鉉就滔滔不絕,詞鋒如雲,周圍的人都為他的能言善辯而驚訝。那位侍者當然無言以對,隻一個勁點頭稱是。徐鉉不了解他的深淺,愈發喋喋不休,竭力與他交談。一連幾天,那人卻不與徐鉉論辯,徐鉉說得口幹舌燥,疲憊不堪,再也不吭聲了。
嶽珂就這件事情說道:“當時陶毅、竇儀等名儒衣冠楚楚出入於朝廷,若談論辯之才,難道不如徐鉉嗎?宋太祖作為大國之君,不應當這樣辦事。其實宋太祖用的是不戰而使敵人屈服這個兵家策略啊!”孔子指派養馬人是以愚治智,宋太祖派遣殿中侍者,是以愚困智。以智者去對付愚者,愚者無法理解;以智者與智者較量,誰也不會服誰。
白沙的陳公甫到定山拜訪莊孔易,莊孔易乘船送他回家。船上有一個書生,平時就油嘴滑舌,當時在船上肆無忌憚,十分猖狂地說下流話。莊孔易憤怒得難以忍受,而陳公甫卻在那人胡言亂語時,好象沒有聽見他的聲音一樣,等到那人走時,好象根本不認識他似的。莊孔易對陳公甫非常佩服。這也就是宋太祖製服徐鉉的辦法。
【智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