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1 / 3)

第七十五章 (完結) 從來都是如此的。

馮天麒打小聰明,記得的第一個人是自己的爸爸馮文庭。那是他快三歲生日的時候,他是家裏唯一一個不是自由同盟國首都出生的孩子,滿月、百歲和整歲的生日慶祝,因為國家還在打仗,家裏人員不齊整,所以都沒有選擇大辦。

自從曾經強大的新聯盟合眾國和銀色帝國,在接近三年的漫長征戰過程中實力削弱,國力大不如前。在民間,普通大眾們的反戰情緒也在各地不斷高漲,示威遊行事件與日俱增,但是帝國針對這類事件,沒有多加思考,粗暴地執行了一係列流血鎮壓。這種舉動進一步引爆民眾的反抗情緒,各地區之間,新興的反戰組織層出不窮。

最後民眾激烈的情緒反應到了銀色帝國的現任皇帝手中時,他下令國會修改憲法,要求是增加叛國罪,增加刑法的死刑條例。因為士兵們不斷在戰爭中喪生,徵兵的年齡一減再減,徵兵的人數卻沒有增加,很多父母不願自己還是高中生的孩子為國踏上戰場,運用各種手段阻撓徵兵的進行。另一方麵,逃兵事件成為軍隊長官們大為頭痛的問題,

國會聽了皇帝命令,連夜商定結果,交給了皇帝一份新的憲法議案,皇帝看完後大為惱火。第二天枉顧自己智囊團的意見,下令解散國會,並召開了全國會議,頒布自己的新法令。

在會議上,他自信滿滿地,帶著經過化妝師們精心打造的威嚴造型登上了高高的演講台上。台下是帝國議會所有的大臣們,還有他的一眾皇室血親,無數隻眼睛灼灼地投注在他身上,數不清的攝影機掩藏在四周的牆壁上,發出無機質的銀白亮光,像銀色帝國所有臣民的眼睛一樣,凝視著這位獨裁君主。

「帝國的領土養育了你們,是帝國在你們最需要的時候,給予你們土地,水和麵包,讓你們得以在這個艱難的世道生存下去。帝國領土是我們唯一的家園,它永遠神聖不可侵犯。但是現在呢!在外敵侵犯我們的領土的時候,你們在做些什麼?你,財政大臣,你整天叫喧跟朕叫喧著預算不夠,國家財政嚴重赤字,不能再支援前線了。你,人力資源部長,說不能削減國家的教育人才資源招聘,說什麼其他職業也需要新的血液。你們啊,難道所說的那些,朕不知道嗎?朕比你們更關心國家的發展,更關心民眾的生死存亡。也因此,朕才說,加大軍事儲備,如果我們不能一舉殲滅共和國,那等待我們的將是無間地獄。你們想再回到一年百年,我們被趕到貧瘠寒冷的星域裏,過著原始人類的生活嗎?」

不少人被皇帝這一番煽動性極大的話,激得血氣上湧,隻有站在神情激憤的人群裏的薩裏撇嘴笑笑,心想,好一番虛偽至極的話。

這一番演說經由電視台全國播放,隻短短時間就讓國家迅速沸騰起來。反戰團體聽完,自然氣憤不已,但是鎮壓的力量卻因為地方勢力的支持,得到大大的推進。在前線士兵流血的時候,他們沒有想到後方的家園也正流著自己親人的血。而槍口對準自己家人的,正是他們奮不顧身所保衛的國家。

「這個國家要完了。」薩裏在演說結束之後,對馮文庭如此說道。

馮文庭倒沒什麼想法,在他看來,國家衰亡是正常的歷史演變,他們隻是歷史進程中的一縷細沙,如果能推動發展,那也不枉在這世上走過一回。

他笑著回道:「那不正合你的心意?」

薩裏聽到他的話,哈哈大笑,然後臉色一正說:「確實符合我的心意,但是為了達到目的也死太多人了。即使像我這樣心狠的人都感到了深深的寒意,為什麼皇帝和貴族們卻毫無感覺呢?」

馮文庭聽到他的話,卻無法回答他的問題。因為他也為這個現狀感到不解,當初他追隨趙宸熹,也是因為趙宸熹的政治理想,有那麼一部分是真正為民眾著想的。

他回去跟薑彥春說了這個問題,薑彥春不解的看著他,說:「這是什麼奇怪的問題?人都有同理心,看到自己的同類死亡而感到傷心難過,不是正常的反應嗎?」

馮文庭聽到他的答案微微一笑,俯身親了親他的眼睛。那是他看過最純粹善良的眼睛,看著這雙眼睛他才能感覺到自己的選擇是正確的,那裏麵有他想要的溫暖。

他心想,我並沒有因為自己同類的死亡感到傷心難過,我隻是不願意看見你傷心難過。

我難過,是因為你在難過而已。

在戰爭越演越烈第三年,馮文庭終於將自己的家人接到了銀色帝國的領土裏,闔家相聚。這個時候馮父馮母相比離開的時候,神態上老態許多,尤其是馮母,貴婦人的風範已經沾染了風霜,她抱著馮文庭哭了許久,才被眾人勸解著鬆開。

聽到薑彥春給小兒子生了孫子,喜不自勝,見到馮天麒的第一眼,她便忘了自己的心疼不已的小兒子,滿心滿眼都是長得雪白粉嫩的小孫子。

連帶著以前怎麼都瞧不上眼的薑彥春,她都沒空指責了。除此之外,薑彥春一直跟在馮文庭身邊,不離不棄讓她很是吃驚。

雖然說Omega和Alpha結合之後,一般不會輕易離開彼此,但是叛國這種大罪,還是讓大多數人望而卻步。

害怕標記束縛自己,隻要他回去舉報馮文庭,共和國政府一定會批準給他洗掉標記的手術。

而薑彥春看起來柔柔弱弱,但是沒有這麼做,反而跟在馮文庭生活在一起,承擔著被暗殺的奉獻,還安安穩穩生下了孩子。

饒是她從苛刻的角度去看薑彥春,她也沒法再去強行找薑彥春的麻煩了。

這樣看,其實小兒子的眼光一直很不錯,是他們做父母的,總是跟不上小兒子的腳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