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8章 人才問題(1 / 2)

“這麼說起來,李嚴的心思可是相當的深沉啊。”楊峰放下手中的書信,對諸葛亮說道。孔明點點頭,歎了一口氣:“說起來李嚴也是一方才俊,如果真能全心為大漢天下著想……”

楊峰站起身來,來回踱步;似乎在思考著什麼。諸葛亮也不打擾,隻是靜靜的看著楊峰在不大的廳堂裏轉圈。終於,楊峰停了下來:“丞相,如果我們把李嚴從江州調回成都又如何?”

孔明搖頭道:“不可!江州地處漢、吳交界,實乃我大漢東邊門戶。縱觀當今朝廷,能居江州獨當一麵的人才實在是少之又少……”

楊峰打斷了孔明的話:“不錯!丞相,這正是李嚴敢於和朝廷叫板的資本!”孔明先是一愣,隨即默然不語。楊峰續道:“李嚴不但是先帝托孤之臣,更是當今大漢不可多得的大將之才。然而正因為如此,李嚴才敢於向朝廷提出種種要求。”

孔明點頭歎道:“是啊,隻要他提的要求不是太過分;顧念托孤之義並考慮江州防務,朝廷一般不會駁回他的請求。”楊峰接口:“哪怕稍有出格之處,恐怕朝廷也會變通處理罷。”

諸葛亮頷首默認,楊峰輕笑一聲,問道:“丞相,倘若我大漢象李嚴這樣的人才多上一些,您恐怕也不會如此費神了吧!”

諸葛亮苦笑道:“倘若能再有三五個如李嚴這般的人物,且不說當年先帝托孤會不會找上李嚴;就是現今,李嚴也不會如此有恃無恐。更何況,我等日夜籌劃的北伐大計,人才也是越多越好啊!”

“正是如此!丞相,依您之見,我大漢優秀人才何以日漸稀少?”楊峰突然問了一句。諸葛亮被楊峰的話問得一呆,隨即陷入了思考。許久,諸葛亮低聲說道:“我大漢目前困於西南一隅,人口本就稀少;加之益州開化未久,實不及曹魏、東吳人物鼎盛。”

楊峰沉吟片刻,對諸葛亮說道:“丞相,鋒有一言,不知當講不當講。”諸葛亮抬眼望著楊峰,奇道:“公望有話但說無妨,你我之間還需這些繁文縟節不成?”

楊峰站定身形,朗聲道:“丞相,若依我之見,我大漢之所以人才不濟,不關地域,實乃人為之誤!”諸葛亮聞言,不由大驚失色,急急詢問道:“公望何出此言?”

“丞相,漢、魏、東吳,您以為哪家人才最多?何出人才最優?”楊峰不顧諸葛亮神色,頗有些咄咄逼人的問道。孔明無奈承認:“實是曹魏!”“不錯!可丞相以為曹魏何以聚集這如許多人才為之效命?”

不等諸葛亮回答,楊峰又說道:“蓋因曹孟德不拘一格,廣納英雄才俊之士;無論出身,不計小節,這才引動天下有誌之人紛紛投奔。此其一也。

曹孟德不惟廣納人才,更可以知人善任,但凡投效之人均可以量才施用;使得人可以盡其材,物可以盡其用。此其二也。”

“公望的意思可是我們也要效法曹孟德的做法?”諸葛亮插了一句。

楊峰想了想,輕輕搖了搖頭:“當是時也,天下紛亂,各處英雄並起;不惟君擇臣,臣亦擇君。曹操麾下五子良將中,徐晃、張遼原是他人部將;謀臣之內,許攸、賈詡更是敵方智囊。可如今,這樣的時候已經過去了。”

諸葛亮同意楊峰的這個判斷,可說了半天也不見楊峰說出具體的招攬人才的辦法,於是又問道:“公望,說了許久,究竟有何良策能夠招才攬士?”

楊峰微笑道:“考舉!”

“考舉?”諸葛亮有些不明白了,“我大漢向來采用察舉之製,不知公望所謂考舉又是什麼?”楊峰繞開諸葛亮的話題,先問道:“丞相以為察舉之製沿用多年,效果如何?”

諸葛亮搖頭苦笑道:“實不怎樣!表麵上說是由各級地方推薦德才兼備的人材。由州推舉的稱為秀才,由郡推舉的稱為孝廉。但察舉之製並無標準可言,全憑舉薦者好惡。更兼為求得一官半職,行賄之風盛行;不但所薦者不實,還敗壞官風吏治。此舉斷不可行!”

楊峰又問道:“曹魏前些時候以九品中正製舉士,丞相又作何觀感?”

諸葛亮繼續搖頭:“九品中正製無非是察舉製的改良,主要分別是將察舉之權,由地方官改由中央任命的官員負責。但是,這製度始終是由人來選拔人才。曹魏世族勢力強大,必會影響中正官考核人才。以我觀之,不出數年所憑準則將會逐漸僅限於門第出身。造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現象。如此一來,不但堵塞了民間人材,還讓世族得以把持朝廷人事,實為朝廷大患。”